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一)X线片
1.正位片
观察双侧钩突有无增生;椎间隙有无变窄和狭窄的程度;椎体有无骨折及移位情况;有无脱位及脱位的程度;棘突是否居中,排列有无异常或侧弯;第七横突是否过长,有无颈肋形成;各椎体有无先天融合、半椎体等畸形。开口位尚应注意寰枢关节之关系、齿状突有无骨折、发育异常或阙如。
2.侧位片
主要观察:①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如生理前突消失或反曲,有椎体间关节松动者可出现梯形变;②先天畸形:以椎体先天融合为多见,要注意环枕的关系,如环枕融合畸形,易致上颈椎不稳;③椎间隙改变:髓核退变后,韧带松动,椎间隙逐渐变窄,则神经根管亦随之狭窄;④骨赘:椎体和椎间隙的前后缘均可出现骨赘,其形态各异,以唇样增生为多,甚至椎体间搭桥;⑤椎体与椎管的矢状径:从椎体前缘中点至椎体后缘连线,正常人颈4~7为18~22mm。椎管的矢状径:为椎体后缘中点到椎板连线中点的距离,正常人颈4~715~18mm,而上颈椎则明显为宽,17~22mm。计算椎管与椎体的比值(Pavlov比值),若比值在0.75以下者,则为发育性椎管狭窄。骨赘向椎管突出可致继发性椎管狭窄,其椎管的矢状径的测量,应除去骨刺的水平高度。
3.斜位片
斜位片主要观察关节突有无增生肥厚,椎间孔有无狭窄,有无椎弓根和峡部骨裂。
4.动力性侧位片
在自主过屈与过伸状态下所摄之侧位片,具有以下特点:①可观察颈椎之活动情况与活动度。在颈椎病急性发作的某些病例,由于局部肌肉的痉挛,患节活动度明显降低,拍此片有助于临床诊断;②有利于对椎节不稳的判定。如因椎间盘变性造成椎间隙松动,则当颈椎前屈时可使上一椎体的前下缘超过下一椎体的前上缘,而仰伸时则出现相反结果,此种现象称为“梯形变”或“假性半脱位”,出现这种现象表明该节段不稳。随着病变的进展,当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及韧带硬化达一定程度时,则此种不稳现象反而消失。因此,椎体间关节的梯形变主要用于对颈椎早、中期退变的判断。X线片是诊断颈椎病过程中最基本的检查,能直接地反映骨质增生和移位等病理改变,而又能间接地反映椎间盘退变的程度,即使有MR和CT检查的今天,仍然是不可代替和缺少的。
(二)磁共振(MRI)
MRI能在任何平面成像,且成像范围大,软组织的对比度好,且对脊髓和髓核的成像清晰,是唯一能直接评价脊髓损伤范围和程度的影像技术,也是目前检查脊髓和髓核最好的手段。
1.对骨性组织的判定
MRI图像可以获得颈椎的三维结构,可以从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观察颈椎椎管内外的解剖状态有无变异,诸如判定椎管的矢径、椎体后缘的骨质增生、关节突的增生内聚等。
2.对脊髓组织的判定
能早期发现脊髓组织本身的病理及生化改变。如脊髓水肿、变性、空泡(洞)形成等,很易在MRI检查出来。
3.对蛛网膜下腔的观察
可清晰地显示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可用于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的判定,尤其是粘连束带较明显的病例可从影像学上获得证据。
4.对椎间盘判定MRI
对髓核的退变敏感,可清晰地在图像上显示出髓核的大小、包含的水分和位置、移位方向等,可以判断颈椎间盘变性和髓核脱出的情况。
5.对椎旁软组织的判定
当因各种原因(例如术后)椎管周围有炎性反应及脓肿形成时,利用T1值升高这一特性,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感染的范围及程度。
6.对椎体肿瘤及椎管内肿瘤
能早期发现,对其形态和性质的判断准确性高。尤其是椎管内肿瘤,其他检查难于发现,而MRI则能明确诊断。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出现,对脊柱脊髓伤患的诊断无疑是一划时代的进步,因其不但从病理解剖的角度来考虑各种疾病,还从生理和生化角度来考虑问题,而生理和生化的变化先于病理解剖改变。它对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观察,对脊髓的生理病理改变的观察,是其他检查无法比拟的,在颈椎病尤其是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其缺点是检查费用高,此外,对体内有顺磁性金属物的患者不能检查。
(三)CT
CT为断层影像,可直接观察颈椎的骨骼和软组织结构,其软组织对比度远高于X线片,临床上应用范围广泛,首先是在外伤患者的应用,能够显示平片不易看到的关节突骨折及椎管与骨片的关系。CT也常用来诊断颈椎退行性病变,能直接观察椎间盘病变、骨赘和钙化的组织,能显示侧隐窝以及神经孔狭窄、后纵韧带钙化等。但对软组织的分度远不如MRI,难于区分髓核、纤维环和增生的韧带,不能清楚地显示硬膜囊内结构改变,更不能显示脊髓的结构。目前螺旋CT扫描和重建,可以对整个颈椎的形态进行观察,尤其结合造影技术,可显示椎动脉的形态和路径,对发现椎动脉畸形及与骨的关系有意义。
(四)经颅多普勒检查
经颅多普勒可见椎动脉颅内段血流速度下降,通过监测大脑后动脉血流,帮助观察颈部活动时颈椎病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但由于各人的情况不一,标准值存在误差,不能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的标准。
(五)肌电图
当神经受损时,肌电图显示肌肉出现一系列改变:①自发活动增多,表现为纤颤电位和正锐波增多;②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③运动单位电位的相位增多;④大力收缩时募集电位波幅增高,神经元发放的频率增加。当颈椎病骨质增生或其他组织压迫神经根时,受支配的肌肉就出现失神经的改变,肌电图可以根据不同的肌肉与神经根的关系,鉴别神经或者肌肉病变,诊断有病的神经根,同时观察治疗效果。但不能仅仅依靠肌电图诊断为颈椎病。
(六)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
在临床颈椎病的诊断中,CT、MRI对颈椎病的诊断意义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它终究还是一种形态学检查,对适应性和代偿性有很大个体差异的人体来说,有时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病损的功能改变。某些病例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却无明显的影像学改变,而有些患者影像显示明显组织结构变化,而临床症状、体征却很少,为诊断带来困难。近年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迅速发展,弥补了影像学的不足。
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作为其中的一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SEP是测定感觉通路全程的一种客观的方法,可以反映病损神经组织的功能状态,具有节段性特点,可准确进行脊髓感觉功能定量分析,一般分为皮层体感诱发电位、脊髓体感诱发电位、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在颈椎病的诊治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较广泛,主要包括刺激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胫后神经等。但SEP是功能性检查而不是形态学检查,有助于明确功能和损伤的部位,但对诊断缺乏特异性,故必须结合其他检查。对临床上疑有神经根型及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可进行SEP检查,SEP可作为一种对颈椎病有参考价值的非创伤性辅助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