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

三、治疗

(一)体针疗法

1.处方

分两组,第一组取睛明、丝竹空、风池、合谷、照海;第二组取球后、光明、四白、太冲、申脉。

2.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针刺睛明穴时,让患者仰卧,医者用左手指固定眼球,右手持针沿眶缘缓缓直刺1.0±0.5寸(进针时遇有阻力或出现疼痛应稍微调整进针方向,不可强行刺入。不可用提插、捻转、捣针手法行针,以免伤及血管。严禁刺入过深);针刺球后穴时,向上轻压眼球,沿眶下缘向眶尖缓慢进针1.0±0.5寸(不宜提插严禁捣针);丝竹空穴向鱼腰方向斜刺0.6±0.2寸;直刺合谷穴、太冲穴1.0±0.2寸,光明穴1.3±0.2寸,直刺四白穴、申脉穴、照海穴0.4±0.1寸;向鼻尖方向刺入风池穴1.0±0.2寸(注意不能向对侧耳屏方向深刺,以免刺伤延髓)。

3.按语

针灸治疗视神经炎具有一定疗效,临床报道也较多。其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1)针灸对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针刺睛明、球后、四白等局部穴位,可使眼部血管扩张,缓解视网膜中央动脉痉挛状态,改善局部血运,加速局部血管损伤修复,带走致炎物质,并通过改善血液系统功能促使血栓溶解,加速血流,改善血流缓滞状态,不利于血栓形成,以及血栓的黏着。

(2)对血液系统的影响:针刺影响了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纤溶系统的功能。针刺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对于有血栓形成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患者,针刺可使患者凝血时间大大延长,凝血酶原指数降低,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及凝血因子都明显降低,并激活纤溶系统,增加纤溶酶源活性和数量,从而减少了血栓形成,并破坏已形成的血栓。

(3)针灸的抗感染作用:针灸的抗感染作用与针灸对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有关,针刺可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增加,从而加快了机体对抗原物质及其病理代谢产物清除,针灸的抗感染作用与针灸改善血液循环有关。

(二)耳针疗法

1.取穴

(1)主穴:肝、目1、目2、眼。

(2)配穴:眼球转动痛甚者配耳尖、神门、胆、心、肾。

2.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0.5~1.0寸毫针,采用浅刺、斜刺法,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均用中等强度刺激手法行针,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

(2)配穴:常规消毒后,双手拇示指对挤耳尖穴,使充血,然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1~2次,然后对挤使出血数滴。其他配穴操作同主穴。

(三)耳压疗法

1.取穴

(1)主穴:肝、目1、目2、眼。

(2)配穴:眼球转动痛甚者配耳尖、神门、胆、心、肾。

2.操作方法

(1)主穴: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贴压。常规消毒后,用5mm×5mm的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定于所选用的穴位上,每穴固定1粒。让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2~3分钟,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的痛感但不过分强烈为度。隔天更换1次,双侧耳穴交替使用。

(2)配穴:耳尖穴用双手拇示指对挤按摩法,使充血,每日操作3~5次,每次按摩5分钟。其他穴位操作同主穴。

(四)头针疗法

1.取穴

头穴视区。

2.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医者按病情需要选取施术标准线并确定进针点,常规消毒,用长1.5~2.0寸之20~30号毫针,针体与头皮呈30°角快速推针至冒状腱膜下层,200次/分,捻转0.5~1分钟,留针5~10分钟,然后左右捻转两次缓缓出针,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