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
(一)体针疗法
1.处方
主穴:迎香、印堂、上星、合谷、足三里。
2.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用28~30号毫针,斜刺迎香0.4±0.1寸,直刺合谷1.0±0.2寸,印堂穴向下斜刺0.3±0.2寸、上星穴平刺0.6±0.2寸,足三里穴直刺1.2±0.2寸。留针20±30分钟,10分钟捻转1次,每日治疗1次,症状消失后每周2次,持续2~3周。
(二)灸法
1.取穴
百会、足三里、迎香、肺俞。
2.操作方法
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20分钟至半小时,使局部有明显温热感,又不感到烫为原则。灸到局部皮肤红晕为度。每日治疗1~2次。本法可和体针疗法配合运用。
3.按语
针灸治疗各类鼻炎、鼻窦炎的报道很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针刺的作用机制大体可概括为针灸的抗过敏作用、针灸的抗感染作用,以及针灸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调节作用3个方面。第一,针灸的抗过敏作用:针刺可改变血浆中抗体比例,增加IgA形成,使患者黏膜处分泌型IgA的含量上升,可有效地组织抗原经黏膜入侵,从而减少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E,增加血液中IgG的含量,IgG可以同再次进入机体的变应原相结合,组织后者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使组织胺、5-羟色胺、白三烯、前列腺素、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质释放减少,起到抗过敏作用。针刺还可以通过调整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增加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使其与β受体结合,活化腺苷酸化酶以提高CAMP水平,从而增加细胞稳定性,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落颗粒和释放出生物活性介质。第二,针灸具有抗感染作用:针刺可增加人体吞噬细胞的含量,并增加其吞噬活性,加强其对进入人体的致病微生物的处理,针刺可提高血液中淋巴细胞转化率,从而增加致敏T细胞和抗体的形成而起到抗感染的作用,针刺还可提高血液中补体的含量和活性,使其在感染早期直接发挥抗感染作用,或通过趋化作用、调理作用、免疫黏附作用而扩大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或与抗体结合发挥更大的抗感染作用。第三,针灸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针刺对血液循环系统具有双向调整作用,可收缩血管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又可舒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营养,带走有害物质,改善腺体分泌情况等。总之,针刺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和针刺的抗过敏,抗感染功能是分不开的。
(三)耳针疗法
1.取穴
内鼻、下屏尖、额、肺。
2.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用28~30号毫针平刺或斜刺所选穴位及敏感点。针刺深度以患者感到发胀为原则,运用中等刺激手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2~4个往复。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天治疗1次。
(四)耳穴压豆疗法
1.取穴
内鼻、下屏尖、额、肺。
2.操作方法
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贴压法。常规消毒后,用5mm×5mm的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于选用的主穴,每穴固定1粒。让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2~3分钟,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的痛感但不过分强烈为度。隔天更换1次,双侧耳穴交替使用。
(五)穴位注射疗法
1.取穴
合谷、迎香。
2.操作方法
用维生素B12或维生素C注射液。常规消毒后,合谷穴直刺0.8±0.2寸(说明:标准体重患者刺入0.8寸,明显偏瘦者刺入0.6寸,超重者刺入1.0寸)注入药液0.3±0.1mL(说明:标准体重患者每穴注入0.3mL,明显偏瘦者每穴注入0.2mL,明显偏胖者每穴注入0.4mL);迎香穴向上斜刺0.4±0.1寸,每穴注入药液0.3±0.1mL。
(六)穴位埋线疗法
1.取穴
迎香。
2.操作方法
选好穴位,然后常规消毒,在迎香穴处局部注射1%普鲁卡因,用带有肠线的三角缝合针穿入穴位内。
3.按语
穴位埋线法适用于慢性疾病,肠线在穴位内部可起到长时间刺激穴位的作用,对病灶处可起到较长时间的良性调整,从而达到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