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
(一)体针疗法
1.处方
(1)下肢瘫痪:取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后面的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环跳、秩边承扶、承山、悬钟、昆仑;第二组取前外侧的足三里、伏兔、丰隆、公孙、太冲及内侧的三阴交、太溪。两组交替取用。
(2)上肢瘫痪:取臂臑、曲池、内关、合谷、中渚、后溪。
(3)面瘫:取颊车、地仓、鱼腰、丝竹空。
(4)颈肌瘫痪:取颈部夹脊穴。
(5)呼吸肌麻痹:取穴分为两组,肋间肌麻痹取位于胸腹部相应节段区内的穴位;膈肌麻痹取位于颈肩区相关节段内的穴位。两组交替取用。
2.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进行针刺治疗。
向脊椎方向45度角斜刺肾俞、气海俞0.6±0.2寸,向脊椎方向45度角斜刺大肠俞、关元俞1.0±0.2寸,直刺秩边1.2±0.2寸,直刺环跳3.0±0.5寸,在刺承扶、承山1.4±0.2寸。直刺悬钟、昆仑1.2±0.2寸。直刺伏兔1.2±0.2寸,直刺足三里2.5±0.5寸,直刺三阴交1.4±0.2寸,直刺丰隆2.5±0.5寸,直刺公孙、太冲1.0±0.2寸。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向上斜刺臂臑1.4±0.2寸,直刺曲池1.2±0.2寸,直刺合谷1.2±0.2寸,直刺内关1.2±0.2寸,直刺中渚0.5±0.1寸,直刺后溪1.0±0.2寸。
斜刺颊车1.0±0.2寸,平刺地仓0.6±0.1寸,向眉梢平刺鱼腰0.7±0.1寸,向太阳穴平刺丝竹空1.2±0.2寸。
向脊柱方向斜刺颈部夹脊穴0.8±0.2寸。
每天治疗1~2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采用较强的刺激手法行针为主,捻转幅度为3~4圈,捻转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穴行针5~10秒。
(二)电针体穴疗法
1.处方
与体针疗法的选穴相同。
(1)下肢瘫痪:取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后面的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环跳、秩边、承扶、承山、悬钟、昆仑;第二组取前外侧的足三里、伏兔、丰隆、公孙、太冲及内侧的三阴交、太溪。两组交替取用。
(2)上肢瘫痪:取臂臑、曲池、内关、合谷、中渚、后溪。
(3)面瘫:取颊车、地仓、鱼腰、丝竹空。
(4)颈肌瘫痪:取颈部夹脊穴。
(5)呼吸肌麻痹:取穴分为两组,肋间肌麻痹取位于胸腹部相应节段区内的穴位;膈肌麻痹取位于颈肩区相关节段内的穴位。两组交替取用。
2.操作方法
分为两步,第一步,进针操作与体针疗法一样;第二步为电针疗法操作方法。第一步操作完毕后,在相距较远的两穴位之间,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治疗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每次电针2~4组穴位(双侧取用)。没有接电疗仪的穴位,按普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三)耳针疗法
多与其他疗法配合使用。
1.处方
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脚区、踝区、前臂、手部的对应区。
(2)配穴:取另一侧的下丘脑区、肾上腺区、皮质下区。
2.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强刺激手法针刺,捻转的幅度为3~4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待病情明显减轻后,改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
(四)电针耳穴疗法
1.处方
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脚区、踝区、前臂、手部的对应区。
(2)配穴:取另一侧的下丘脑区、肾上腺区、皮质下区。
在上述耳针疗法处方的基础上,选取单侧的体穴中诸、后溪、合谷、足三里、太冲、公孙(双侧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用28~30号毫针,直刺中渚0.6±0.2寸,直刺后溪0.8±0.2寸,直刺合谷1.2±0.2寸。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太冲0.8±0.2寸,直刺公孙1.2±0.2寸。然后在颈肩、上肢耳穴与中渚、后溪、合谷之间,在腰骶、下肢耳穴与足三里、太冲、公孙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2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电针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没有接电疗仪的耳穴,按普通耳针疗法进行操作。
(五)耳穴贴压疗法
多与其他疗法配合使用。
1.处方
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脚区、踝区、前臂、手部的对应区。
(2)配穴:取另一侧的下丘脑区、肾上腺区、皮质下区。
2.操作方法
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贴压法。常规消毒后,用5mm×5mm的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定于选用的耳穴,每穴固定1粒。
让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2~3分钟,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的痛感但又不过分强烈为度。隔2~3天更换1次,双侧耳穴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