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
(一)体针疗法
1.处方
(1)主穴:颊车、下关、合谷、内庭。
(2)配穴:痛窜向耳后配翳风;痛向于耳者配耳门或听会;窜向颞部者配太阳;肾虚配太溪、肾俞。
2.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直刺颊车穴0.4±0.1寸,下关穴、合谷穴1.0±0.2寸;内庭穴0.8±0.2寸。
(2)配穴: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直刺翳风穴1.0±0.2寸,针刺耳门或听会穴时使患者张口进针,略向下后方斜刺1.0±0.2寸;斜刺或横刺太阳穴1.5±0.5寸;直刺太溪穴0.4±0.1寸;直刺或向脊椎方向斜刺肾俞穴1.3±0.2寸。
每日针灸1~2次,每次留针30~40分钟,留针期间运用重度刺激手法行针,捻转幅度3~4圈。捻转频率3~5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
3.按语
针灸治疗龋齿牙痛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其作用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枢作用机理:它与痛觉调节系统和镇痛神经介质相关;针刺激活了痛觉调节系统,增强了这个系统对痛觉感受系统一系列重要环节的调节控制作用,减弱了伤害性信息在痛觉感受系统中的传递和感受,从而产生了针刺的镇痛效应。
(2)抗感染作用:针灸的抗感染作用是多方面的。针刺能调节机体内部的免疫抗感染机能,这种作用及表现于体液免疫方面,又表现于细胞免疫方面;既可以引起非特异性免疫物质的增加(如:杀伤因子、补体、溶菌酶),又可以引起特异性免疫物质的含量增高(如各类抗体),从而减轻炎症反应而缓解疼痛。
(3)调节血管功能:针灸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产物的清除,减少其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产生止痛的作用。
(二)耳压疗法
1.取穴
神门、皮质下、牙痛点、屏间、上颌、下颌。胃火旺者加胃;肾虚火旺者加肾。
2.操作方法
运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贴压,常规消毒后,用5mm×5mm的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于所选的耳穴上,每穴固定1粒。让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2~3分钟,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的痛感但不过分强烈为度。隔天更换1次,双侧耳穴交替使用。
(三)耳针疗法
1.取穴
神门、皮质下、牙痛点、屏间、上颌、下颌。胃火旺者加胃;肾虚火旺者加肾。
2.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选用28号0.5寸毫针,采用浅刺、斜刺法,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均用重度刺激手法行针,捻转幅度为3~4圈,捻转频率为3~5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
或在上述穴位埋皮内针,用胶布固定,每天患者自行按压皮内针,使局部有胀感,每天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5~10秒钟,留针2~3天,留针期间避免局部与水接触,防止感染。
(四)指压疗法
1.取穴
前三齿上牙痛取迎香、人中;下牙痛取承浆;后五齿上牙痛取下关;下牙痛取颊车、人迎。
2.操作方法
分按、压、揉三个步骤,连贯进行,也可以由患者自行操作。按:用拇指指腹在所选的穴位上按摩,使局部经气通畅,一般按10~15分钟。压:按压者用拇指端向内切压,慢慢加压,使穴位的酸麻感达到高峰(但用力不要过猛)。揉:用手掌鱼际部分的肌肉,轻轻揉按指压的穴位,一般揉10~15分钟,促使酸麻感尽快消失。
(五)塞药法
用五倍子、胡椒研成细末,做成丸剂,塞入龋洞中。
(六)填充法(补牙法)
填充法适用于中、深龋洞而牙髓无炎症者,其法为用银汞合金填充龋洞。
(七)拔牙术
拔牙术适用于牙齿丧失功能或同时患有严重的牙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