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病机

(一)中医

中医认为髋关节脱位病因多为跌打外伤、骑马坠地、高处坠下,以致枢机错努,气血瘀滞,皮肉青紫。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或因跌打损伤,或踒垫挂镫,以致枢机错努。”后期可出现瘀血停滞,筋萎不用,而致跛行、枢机不利等。患者一般损伤较严重,治疗时间长,有的需要长期卧床或历经多次手术的创伤,久卧伤脾,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可出现脾肾两虚,肝肾亏损之症。

(二)西医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工伤、车祸等,损伤的暴力更加大,髋关节脱位的出现机会比古代更加多。现代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影像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的进步,对髋关节脱位的类型、受伤机制等有了全面的认识。

1.髋关节后脱位的损伤机制和创伤病理学

当髋关节在伸直位时,股骨头几乎全部在髋臼内,很稳固。当髋关节屈曲时,股骨头的一部分则不在髋臼内,其稳定性靠关节囊维持,若髋关节屈曲内收时,股骨头大部分不在髋臼内,稳定性更差。当髋关节于屈曲、内收及内旋位时,股骨颈前缘紧贴髋臼前缘,形成以此为支点的杠杆,髋关节囊的后部和下部极为紧张,若强大暴力作用于股骨远端外侧,使髋关节继续内收,股骨头突破后侧关节囊脱出,形成髋关节后脱位。髋关节屈曲内收位时,若暴力来自前方,沿股骨纵轴冲击,或髋关节屈曲内收位时跌倒,膝部着地,外力沿股骨纵轴向上冲击,或当髋关节屈曲内收位时,膝关节着地,暴力作用于臀后或骶部,均可使股骨头冲破髋关节囊后壁,脱向后侧而形成髋关节后脱位。当股骨头停留在髋臼后上方髂骨部,则为髋关节后上方脱位。当股骨头脱出后外力使患肢伸展,股骨头停留在髋臼后方时,则形成髋关节后方脱位。骨头脱出后位于髋臼的后下方,靠近坐骨结节部,则称髋关节后下方脱位。其损伤机制为:当髋关节屈曲超过90°,且内收时,来自前方的外力,沿股骨纵轴向髋部传导,使股骨头突破髋关节囊的后下方而脱出。或当髋关节屈曲超过90°,下肢受外力内旋、扭曲,亦可造成股骨头突破后侧关节囊而脱出。股骨头脱出关节囊后,造成关节囊后下部广泛损伤,圆韧带断裂,股骨头血运遭到破坏,但前侧的髂股韧带仍保持完整,使患肢产生屈曲、内收、内旋畸形。髋关节后脱位并发髋臼后缘骨折者约占32.5%,合并股骨头骨折者占7%~21%。髋关节后脱位关节囊广泛破裂者,容易整复。若关节囊裂口小,则易卡住股骨颈,使复位困难。有时股骨头冲出髋臼后缘后方穿入梨状肌和上孑孓肌之间,被梨状肌缠绕,影响复位。

2.髋关节前脱位的损伤机制和创伤

病理学髋关节前脱位较少见,成因主要是伸髋时髋关节过度外展。发生机制可以是伤者肌肉放松,髋关节处于屈曲、外展、外旋位时肢体突然制动所致。

(1)髋关节前上方脱位:又称耻骨部脱位。当膝关节屈曲髋关节在外展、外旋、过伸位,外力沿肢体纵轴向上传导冲击,使股骨头突破髋关节前侧关节囊,而脱出于耻骨部。当髋关节位于外展、外旋,稍过伸位时,外力作用于股骨远端内侧,或作用于骶髂部或髋部后侧,致髋关节过伸及过度外旋,因大转子被髋臼后缘挡住,而形成横杆支点,致股骨头突破前侧关节囊而脱出髋臼,形成前上方脱位。此型较少见。

(2)髋关节前下方脱位:亦称闭孔脱位。当髋关节屈曲外展位时跌倒,膝部着地,外力沿股骨纵轴向上传导,使股骨头突破前下方关节囊而脱出。或当髋关节屈曲外展位时,股骨上端外侧或臀部受外力打击,亦可使股骨头突破关节囊的前下部而脱出于髋臼的前下方。此型多见,脱位时,闭孔的前外侧顶端可使股骨头的前上方造成锯齿状骨折,可经CT确诊。

3.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损伤机制和创伤病理学

股骨头向中线冲破髋臼底部或穿过髋臼底而进入盆腔,为中心性脱位。多为挤压伤致骨盆骨折,折线通过臼底,股骨头连同远端骨折块向内移位。或下肢于轻度外展位时,由高处侧身坠下,足跟着地,股骨头撞击髋臼底部,而造成髋臼骨折,股骨头内陷。如果髋臼骨折片夹住股骨颈,复位困难。此型骨折损及关节面,晚期容易并发创伤性关节炎。

4.陈旧性髋关节脱位的病理变化

受伤后由于延误了治疗时机或漏诊等原因使脱位在3周内未能整复者称陈旧性脱位。髋部软组织在畸形位置下愈合,血肿在髋臼内及裂隙中已由肉芽组织机化为结实的纤维组织,关节囊的破口已愈合在股骨颈基底部的周围,股骨头被大量瘢痕组织粘连,固定于脱臼位置,关节周围肌肉发生挛缩,这些病理变化使闭合整复脱位难度增加很多。再由于患肢长期废用而骨质疏松,股骨颈及粗隆间尤为显著,在手法复位时容易发生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