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机
(一)中医
中医学认为,其致病原因,有感受湿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等因素,导致脾虚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降浊、传导功能失司,导致腹泻。
1.病因
(1)感受湿邪:六淫伤人导致脾胃失调都可发生泄泻,但以“湿”邪最为重要,“湿多成五泄”,是指湿侵于脾,脾失健运,不能渗化及分清泌浊,水谷并入大肠而成泄泻;湿邪致病多兼夹其他病邪,如雨湿过多或坐卧湿地,或汗出入水则寒湿内侵,困遏脾阳,清浊不分而致泻;如长夏兼暑(热),壅遏中焦,则湿热下注大肠。风、寒、暑、火都可引起泄泻,但仍多与湿邪有关。
(2)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宿食内停;进食不洁,损伤脾胃;肥甘厚味,呆胃滞脾;脾胃受戕,水谷不化精微,反成痰浊,凡此均使脾胃运化失健,水谷停为食滞。损伤脾胃,阻碍中州,升降失调,传导失职均可发生泄泻。然饮食致泄,亦不离于湿,有寒热之分,如恣啖生冷,寒食交阻,成寒湿之证;若伤于肥甘,则湿热内蕴,遂成湿热之证。
(3)情志失调:凡忧思恼怒,木郁不达,肝气横逆乘脾,脾胃受制,运化失常,而成泄泻;或忧思伤脾,致土虚木贼亦可致泄;或素有脾虚湿盛,或逢怒时进食,更易成泄。
(4)脾胃虚弱: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一降一升,主宰消化吸收,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或中阳不健,或中气下陷,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肾阳虚衰:久病及肾,或年老体衰,肾之阳气不足,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不能助脾胃以腐熟水谷,则水谷不化而为泄泻。盖肾主大小二便,又司开阖。大便之能开能闭者,肾操权也。今肾既虚衰,则命门火熄,火熄则水独治,令人多水泻不止。故久泻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2.病机
泄泻之主要病变部位在胃(脾)、大小肠,因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小肠分清化浊,大肠主传导。但其他脏器的传变、生克关系失调亦可导致泄泻。如肝主疏泄,肺通调水道,肾司二便,对大便的形成和排泄都有一定的协调作用,所以泄泻的形成非独脾胃大小肠的病变。总之,本病病因与风、寒、湿、热、暑邪及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及脏腑病变等因素有关;外邪(尤为湿邪)侵犯,饮食遏伤脾胃,或肝气乘脾,肾不暖土致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而酿成本病。本病初起以实证为主,多表现为湿浊内蕴之候,病久则由实转虚,或脾虚、肾虚,或虚实兼杂。本病病位在脾、胃、肠,还与肝、肾相关,基本病机为湿浊内蕴,脾、胃、肠的运化功能失常。
(二)西医
腹泻是一个临床症状,可以涉及多种疾病,按照病理生理学可分为分泌性腹泻、渗透性腹泻、渗出性腹泻、动力性腹泻、吸收不良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