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

三、治疗

(一)体针疗法

1.处方

(1)主穴:合谷、下关、颧髎、颊车、承浆、大迎、太阳、地仓。

(2)配穴:风寒外袭配风池外关;火热炽盛配内庭、足三里、耳尖;肾虚火炎配然谷、太溪。

2.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直刺合谷穴1.0±0.2寸;直刺下关穴1.0±0.2寸;直刺颧髎穴0.8±0.2寸;直刺颊车穴0.2±0.1寸;斜刺承浆穴0.4±0.1寸;直刺大迎穴0.2±0.1寸;向下斜刺太阳穴1.5±0.5寸;左手拇示指捏起口角部皮肤及肌肉,斜刺或平刺地仓穴0.8±0.2寸。

(2)配穴: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鼻尖方向直刺风池穴1.0±0.2寸(不能向对侧耳屏方向深刺,以免刺伤延髓,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直刺外关穴1.3±0.2寸;内庭穴直刺或向上斜刺0.8±0.2寸;直刺足三里穴1.5±0.5寸;耳尖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2~3次,然后双手拇示指对挤使出血数滴;然谷穴直刺0.8±0.2寸;太溪穴直刺0.4±0.1寸。

每日治疗1~2次,每次留针30~4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4次,运用重度刺激手法行针,捻转幅度3~4圈,捻转频率3~5个往复每秒,点刺放血的穴位除外。

3.按语

针灸治疗牙髓炎引起的牙痛具有较好止痛效果。其作用机理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中枢作用机理:它与痛觉调节系统和镇痛神经介质相关;针刺激活了痛觉调节系统,增强了这个系统对痛觉感受系统一系列重要环节的调节控制作用,减弱了伤害性信息在痛觉感受系统中的传递和感受,从而产生了针刺的镇痛效应。

(2)抗感染作用:针灸的抗感染作用是多方面的。针刺能调节机体内部的免疫抗感染机能,这种作用即表现于体液免疫方面,又表现于细胞免疫方面;既可以引起非特异性免疫物质的增加(如:杀伤因子、补体、溶菌酶),又可以引起特异性免疫物质的含量增高(如各类抗体),从而减轻炎症反应而缓解疼痛。

(3)调节血管功能:针灸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产物的清除,减少其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产生止痛的作用。

(二)耳压疗法

1.取穴

(1)主穴:神门、皮质下、牙痛点、下屏尖、上颌、下颌、面颊。

(2)配穴:寒外袭型配肺;火热炽盛型配胃、大肠、耳尖、耳垂;肾虚火炎型配肾、肝。

2.操作方法

(1)主穴:运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贴压,常规消毒后,用5mm×5mm的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于所选的耳穴上,每穴固定1粒。让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2~3分钟,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的痛感但不过分强烈为度。隔天更换1次,双侧耳穴交替使用。

(2)配穴:除耳尖穴、耳垂穴外其他穴位操作同主穴。耳尖、耳垂穴运用按摩疗法,常规消毒后,用双手拇示指对挤,每穴挤压3~5分钟左右,以耳垂耳尖有明显热感为度。每天按揉3~5次。

(三)耳针疗法

1.取穴

(1)主穴:神门、皮质下、牙痛点、屏间、上颌、下颌、面颊。

(2)配穴:寒邪外袭型配肺;火热炽盛型配耳尖、胃、大肠耳尖、耳垂;肾虚火旺者配肾、肝。

2.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28号0.5寸毫针,采用浅刺、斜刺法,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均用重度刺激手法行针,捻转幅度为3~4圈,捻转频率为3~5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或在上述穴位埋皮内针,用胶布固定,每天患者自行按压皮内针,使局部有胀感,每天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5~10秒钟,留针2~3天,留针期间避免局部与水接触,防止感染。

(2)配穴:除耳尖、耳垂穴外其他穴位操作同主穴。耳尖耳垂穴运用点刺放血疗法,常规消毒后,用双手拇示指对挤使充血,然后右手持三棱针快速点刺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干净。

(四)外治法

1.药物

(1)含漱法:用五灵至圣散(白薇、五灵脂、细辛、骨碎补)研成细末,先用开水漱洗口腔,然后用五分药末与水调糊,漱牙,一日三次。

(2)含药法:巴豆一粒去壳,花椒三粒。制成药丸放于患牙处,口含。

(3)龋齿引起本病者,可用细辛、荜拨、花椒三药研制成酊剂,将药剂滴入龋洞中。

2.盖髓法

用药物覆盖于小面积暴露的牙髓上,以防止牙髓炎症或消除牙髓炎症。常用药物有:氢氧化铝、抗生素、激素、三聚甲醛、氧化锌丁香油糊剂。此法适应于深龋齿引起牙髓炎的早期。

3.干髓法

用药物使牙髓失活,除去冠部牙髓,再用药物盖在根管口死髓上,使根髓干化而长期保持无菌状态。适应于急性牙髓炎及慢性牙髓炎牙髓无化脓、坏死现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