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
(一)体针疗法
1.处方
印堂、迎香、列缺、合谷、风池。
2.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选用28号~30号毫针,向下平刺印堂穴0.3±0.1寸;迎香穴直刺0.2±0.1寸或向上斜刺0.3±0.1寸;向腕部或肘部方向斜刺列缺穴0.3±0.1寸;针刺合谷穴时,手自然握拳(即半握拳状),直刺或向上方斜刺1.0±0.2寸;风池穴向鼻尖方向刺入1.0±0.2寸(刺本穴不能向对侧耳屏方向及向上深刺,以免刺伤延髓,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大椎穴向上斜刺1.0±0.2寸(注意不要刺入过深,如出现强烈针刺感应向上肢或下肢放射,应立即将针提至较浅的部位);直刺外关穴1.3±0.2寸;直刺阳陵泉穴1.5±0.5寸;直刺曲池穴1.3±0.2寸或向臂臑、肩髃方向透刺;中脘穴直刺1.0±0.2寸,或向下或向上斜刺1.3±0.2寸(针刺本穴不可刺入过深,特别是肝脾大者更应注意安全);气海穴直刺1.0±0.2寸,或向下斜刺1.5±0.5寸;直刺足三里穴1.5±0.5寸。因为脾肺气虚,故可在气海穴、足三里穴施温针灸法。
每天针刺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外感风热型和脾经湿热型运用强刺激手法,捻转幅度3~4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待症状减轻以后,改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脾、肺气虚型用轻刺激手法,捻转幅度为1~2圈,捻转频率为1~3个往复。
3.方义
风池、合谷可疏风散热,列缺穴可宣肺开窍,迎香、印堂位于鼻周,可宣通鼻窍。大椎穴可清热,外关、阳陵泉可解郁散热,曲池、中脘可健脾利湿,气海、足三里可健脾益气。
4.按语
针灸治疗鼻窦炎机理可参照萎缩性鼻炎之按语部分。
(二)耳针疗法
1.处方
内鼻、外鼻、额、肺、肾上腺、神门。
过敏者配平喘、内分泌。
2.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每次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用强刺激手法针刺,捻转的幅度为3~4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待症状减轻以后,改用中等强度刺激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每天针刺1~2次,10~15次为一疗程。
(三)梅花针疗法
1.处方
脊柱两侧。
2.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用中强刺激手法进行叩打,以脊柱两侧皮肤泛红并微微渗血为度。
(四)三棱针疗法
1.取穴
印堂、迎香、曲差。
2.操作方法
将穴位常规消毒后,右手持三棱针快速点刺上述穴位,出血1~3滴,隔日一次,7次为1疗程。
(五)耳穴压豆疗法
1.处方
内鼻、外鼻、额肺、肾上腺、神门。
过敏者配平喘、内分泌。
2.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用5×5cm的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选用的穴位,每穴固定1粒。让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2~3分钟,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的痛感但不过分强烈为度。隔天更换1次,双侧耳穴交替使用。
(六)穴位注射疗法
1.处方
合谷、迎香。
2.药物选择
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
3.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刺入合谷穴时,手自然握拳(即半握拳状),直次或向上方斜刺0.5~1.0寸,迎香穴直刺0.2~0.3寸或向上斜刺0.3~0.5寸;每个穴位分别注入药液0.4±0.1mL;(说明:标准体重患者注入0.4mL,明显偏瘦患者注入0.3mL,明显超重患者注入0.5mL。根据是否明显超重,将每个穴位注入的药量分为三种情况)。每次选用1穴,隔日一次。
(七)芒针疗法
1.取穴
风池、大椎七点、内迎香、迎香透下睛明、鱼腰透攒竹、太阳透下关。
2.操作方法
针内迎香是用较粗的芒针,向鼻孔内直刺,有喷嚏感即可出针。
3.注意
临床治疗时视病变部位不同,取穴应有偏重,方能提高疗效。如上颌窦炎以太阳透下关为主,令感应放散至上齿;额窦炎以鱼腰透攒竹为主,亦可泻百会;筛窦炎以迎香透下睛明为主;蝶窦炎以风池穴为主,针刺令感应缓缓放散至前额。
(八)超声针疗法
1.取穴
局部阿是穴。
2.操作方法
超声作用于局部,移动法:0.4~1w/cm2;水漏斗固定法:0.2~0.4w/cm2,每次5~10分钟,5~12次为1疗程。
(九)皮下埋针
1.取穴
大椎、攒竹、太阳、丝竹孔、阳白。
2.操作方法
以毫针刺入穴位皮下,大椎穴向下刺1~2cm,阳白透鱼腰,得气后退针,留1cm左右于穴内,太阳透丝竹孔,得气后退出少许,攒竹穴刺入约0.5cm。分别用胶布固定,留针20小时左右。每天1次,3次为1疗程。
(十)刺淋巴结疗法
1.取穴
颌下颈淋巴结。
2.药物
林格氏液1mL。
3.操作方法
局部皮肤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取林格氏液1mL,将针头刺入淋巴结中心(髓质部),一次注入。出针后按摩片刻。每天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