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疗

五、治疗

腹泻是一个症状,可能涉及多种疾病,其治疗目的主要是:①控制症状;②祛除病因,防止复发。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脾胃和肠,基本病机为湿浊内蕴,脾胃肠的运化泌浊功能失常,其中脾虚湿盛为主要病机,应以健脾化湿为基本治则,权衡或扶正或祛邪为先或扶正与祛邪兼顾,并可结合各种中医特色疗法进行治疗。西医则需根据引起腹泻的病因、基础疾病进行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一般来说病因比较明确的疾病以及器质性疾病西医疗效较好,而对于病因尚未明确的疾病以及功能性疾病中医更有优势,在改善腹泻症状方面中医优势更为明显。

(一)辨证治疗

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病位在脾胃和肠,基本病机以脾虚湿盛为主,因此临证时须准确把握以脾虚为主,抑或以湿浊为主;久泻不宜过投分利,清热莫过于苦寒,补虚勿纯用甘温,虚实相兼者,又宜补虚祛邪并用,寒热错杂者,又宜温清并行。

1.气郁痰结

证候特点:左少腹痛,部分患者可在左下腹触及条索状包块,严重者右下腹亦可出现,大便稀烂,夹杂多量黏液,每于腹痛后排便,便后痛减,每天次数不等,舌淡红,苔白滑或腻浊,脉弦滑。治法:理气解郁,导痰化浊。

推荐方剂:四逆散合二陈汤加味。

基本处方:柴胡12g,白芍12g,枳壳12g,陈皮12g,茯苓15g,法半夏12g,白术15g,神曲12g,炙甘草8g。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法:泻下量多,见阴虚偏盛之象者,加乌梅20g养阴涩肠;痰湿重者加厚朴10g、槟榔10g燥湿化痰行气;纳谷不馨者加炒谷芽、炒麦芽各30g健脾消食,便血者加仙鹤草20g止血。

2.肝郁湿阻

证候特点:每遇情绪紧张或精神刺激而诱发,排便稀烂,少黏液,一般腹痛轻微,每日排便可十多次,每于餐后(特别是早餐后)腹痛即泄,泄后痛减,腹泻常随情绪的改变而呈周期性发作,兼见胸脘腹满、肠鸣、头晕、纳呆、四肢倦怠、大便稀烂,舌苔腻,脉濡滑或缓。

治法:抑木扶脾,燥湿化浊。

推荐方剂:痛泻要方合胃苓汤加减。

基本处方:白术15g,白芍12g,陈皮9g,防风12g,苍术12g,厚朴12g,猪苓15g,泽泻15g,赤苓15g。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法:胃中吞酸嘈杂者,加黄连10g、吴茱萸5g以泄肝和胃;平素脾虚,疲乏,脘闷,纳差,加党参15g、茯苓15g、山药18g以健脾止泻;胸胁胀满甚者加柴胡12g、车前子12g渗湿利水;不思饮食加谷芽、麦芽各18g开胃消食;泄泻日久,见腹胀痛,便下不爽,口干,心烦,疲乏少力,容易感冒,舌体胖苔白或黄者为寒热错杂,可改用乌梅丸以攻补兼施,调和肝脾。

3.水饮留肠

证候特点:素盛今瘦,肠鸣辘辘有声,便泻清水样,或呈泡沫状,泛吐清水,腹胀尿少,舌淡,苔白润滑,脉濡。

治法:健脾利湿,前后分消。

代表方剂:苓桂术甘汤合理中丸加减。

基本处方:桂枝10g,白术15g,茯苓30g,炙甘草8g,党参12g,炮姜10g。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法:脘腹胀痛,嗳气者去炙甘草,加乌药10g、木香8g(后下)以理气温中止痛;湿蕴化热,舌苔黄腻者加连翘12g、厚朴12g、马齿苋20g以清积热化湿;形寒肢冷,脉沉迟,腹部冷痛者,加草豆蔻6g温中散寒。

4.寒热互结

证候特点:泻下迁延日久,大便黏滞或夹杂黏液,腹痛,呈阵发性绞痛或冲顶痛,伴肛门重坠或急迫感,舌淡红,苔黄厚腻,脉濡数。

治法:扶正祛邪,寒热并用。

代表方剂:乌梅丸加减。

基本处方:熟附子12g(先煎),桂枝10g,党参15g,苍术12g,干姜12g,炙甘草10g,黄柏15g,黄连12g,当归12g,乌梅10g。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法:腹痛重者,加白芍15~30g,配炙甘草9~15g缓急止痛;泄泻日久,见体虚气弱,而腹胀不显著者,加炙升麻4.5g、党参12g、炙黄芪15g补中益气。

5.脾虚泄泻

证候特点:大便溏泄,清冷,甚则完谷不化,食后腹胀,喜按,面色萎黄,食欲减退,肌瘦无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

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

基本处方:党参12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10g,砂仁6g(后下),陈皮9g,桔梗12g,扁豆15g,怀山药15g,莲子15g,薏苡仁15g,黄芪18g。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气短少力,大便滑脱不禁,甚则肛门下坠或脱者,加升麻15g、羌活12g、石榴皮18g益气涩肠止泻;胃脘痞闷,舌苔白腻者,加白蔻仁10g理气宽胸化湿。

6.肾虚泄泻

证候特点:泄泻每于黎明前脐腹作痛后,肠鸣即泻,泻后即安,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代表方剂:四神丸合附桂理中丸加减。

基本处方:补骨脂15g,吴茱萸5g,肉豆蔻6g,五味子8g,熟附子12g,肉桂3g(焗服),党参18g,白术15g(土炒),干姜12g,炙甘草10g,赤石脂12g,石榴皮30g。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法:久泄不止,加禹余粮10g、诃子肉15g以涩肠固泻;伴有心烦口干,减附子、炮姜、吴茱萸等温药剂量,加黄连10g、黄柏12g调和寒热;肾阳不振者,加仙茅12g温补肾阳。

(二)其他治疗

1.中成药

(1)参苓白术丸:健脾,益气。用于体倦乏力,食少便溏。口服,每次6g,每天3次。

(2)补脾益肠丸: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涩肠止泻。用于脾虚泄泻,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肠鸣。口服,每次6g,每天3次。

(3)理中丸:温中散寒,健胃。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口服,每次8丸,每天3次。

(4)四神丸:温肾散寒,涩肠止泻。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泄泻,症见肠鸣腹胀,五更泄泻,食少不化,久泻不止,面黄肢冷。口服,每次9g,每天1~2次。

(5)乌梅丸:温脏安蛔。用于治疗蛔厥,久痢,厥阴头痛,或脾胃虚引起的胃脘痛,肢体瘦弱。口服,每次2丸,每天2~3次。

2.针灸

(1)寒湿证:足三里、阳陵泉、天枢、中脘。用泻法加灸。每日1次,5日为1疗程。

(2)食滞证:足三里、阴陵泉、天枢、大肠俞。用泻法。每日1次,5日为1疗程。

(3)肝郁犯脾证:行间、三阴交、内关、气海、阳陵泉。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4)脾胃虚弱证:大肠俞、天枢、足三里、阴陵泉。用补法加灸,并加灸百会、脾俞、胃俞。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5)肾阳虚衰证:复溜、气海。用补法加灸。并灸肾俞、脾俞、神阙。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3.穴位敷贴

寒湿型:①大蒜适量,捣烂敷足心,或贴脐中,每日1次,5日为1疗程;②胡椒粉适量充填肚脐,纱布覆盖,隔日更换1次,5次为1疗程。

4.推拿按摩

(1)寒湿泄泻:点按大椎、风门、风池,推拿手三阳经,点按列缺、合谷、天枢、中脘、神阙。

(2)食滞肠胃:点按大肠俞、肓俞、关元、中脘、内关。

(3)肝气乘脾:点按脾俞、命门、关元、气海,揉丹田,擦命门。

(段祥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