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

三、治疗

治疗原则:化湿通滞,健脾和胃。

1.针刺疗法

取穴:天枢、中脘、上巨虚。

辨证加减:湿热者加大椎、合谷、曲池;寒湿者加阴陵泉、关元;食滞者加内关、公孙、内庭、足三里;伤阴者加三阴交、太溪;阳脱者加关元、气海。

方法:每次选用3~5穴,实证、热证者施以泻法,虚证、寒证可用温针灸,留针30~6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或2次。

2.灸法

取穴:天枢、中脘、上巨虚、足三里、关元、脾俞、胃俞、大肠俞。

方法:每次选4~5穴,以艾条悬灸。每穴5~7分钟,使热力内透。亦可用艾绒隔姜灸,艾炷黄豆大小,每穴5~7壮。阳脱者以神阙隔盐灸,以蚕豆大艾炷灸3~5壮,每日1~2次。适用于本病属寒属虚者。

3.穴位注射疗法

取穴: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

方法:每次选2~4穴,以维生素B类加注射用水至5~10mL,或以庆大霉素注射液2mL、654-2注射液1mL混合,每次每穴注入0.5~1.5mL。

4.刺络放血疗法

取穴:双腘窝和肘窝部小静脉、双舌下静脉。

方法: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数滴或数十滴,双舌下静脉点刺放血。

5.耳针疗法

取穴:大肠、胃、脾、食道、神门、皮质下、交感。

方法:每次选4穴左右,中强刺激,可加用电针,留针半小时以上,每日1次。亦可针后再加用王不留行籽按压以上耳穴,每日自行按压数次。

6.针刺拔罐疗法

取穴:参照针刺疗法。

方法:针后以火罐拔于上穴,10~15分钟,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