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治疗
RA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治疗的目的是保持关节活动和协调功能,在不同的病期采用不同的疗法,并充分个体化。治疗原则是:①抗炎止痛,减轻症状;②控制和减轻病情活动,防止或减少骨关节破坏;③最大限度保持关节功能;④尽量维持患者正常生活和劳动能力。
(一)一般措施
(1)RA急性期:由于关节明显肿痛,必须卧床休息,症状基本控制后才能逐渐适度活动。
(2)由于本病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故在调养中要十分注意生活起居。
(3)急性期过后,应逐渐增加活动锻炼,包括主动和被动活动,并与理疗相结合。
(4)在整个病程中,应避免或去除诱因,如寒冷、潮湿、疲劳、精神刺激、外伤及感染等。
(5)饮食:应含丰富的蛋白质及维生素,增加营养。适宜的膳食调补,对本病的治疗有益。
(二)辨证论治
1.寒湿痹阻证
主症:肢体关节冷痛,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关节拘急,局部畏寒,得寒痛甚,得温痛减,皮色不红,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缓或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乌头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制川乌(或制附片)、桂枝、赤芍、生黄芪、白芷、当归、羌活、独活、防己、生甘草。
2.湿热痹阻证
主症:关节肿痛,触之有灼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妥,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活血通络。
方药:宣痹汤合三妙散加减:生薏米、防己、滑石粉、连翘、苍术、黄柏、忍冬藤等。
3.痰瘀互结证
主症: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质暗,苔白腻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治法:活血行瘀,化痰通络。
方药:小活络汤或身痛逐瘀汤加减:炙乳香、炙没药、地龙、制南星、白芥子、当归、赤芍、川芎、陈皮、茯苓等。
4.气虚血瘀证
主症: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或肢体麻木,活动后加重,或伴有乏力,腹胀纳呆,大便不爽,舌质暗、或有瘀斑,苔白腻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治法:益气养血,驱邪活络。
方药:八珍汤化裁: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党参、茯苓、生黄芪、白术、炙甘草、乌梢蛇、土鳖虫、羌活、独活、鸡血藤、海风藤、桑枝。
5.肝肾亏虚证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偏阴或阳虚者左右归丸加减):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生地、白芍、桂枝、茯苓、炒杜仲、怀牛膝、党参等。
6.脾肾亏虚证(肾虚寒证)
主症:腰膝酸痛,四肢沉重乏力,喜暖怕冷,膝、踝、足趾、手指、多处关节疼痛,肿胀,肢体屈伸不利,甚者挛缩变形,晨僵,活动受限,关节沉重酸痛,甚者肿胀,肢体麻木、或伴有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便溏不爽。舌质淡,苔薄白厚腻,脉沉细或沉弦或缓。
治则治法:健脾补肾,强壮筋骨,祛瘀通络。
方药:补肾驱寒治尪汤:续断12~20g、补骨脂9~12g、熟地12~24g、淫羊藿9~12g、制附子6~12g、骨碎补10~20g、桂枝9~12g、赤白芍9~12g、知母12g、独活10~12g、防风10g、麻黄3~6g、苍术6~10g、威灵仙12~15g、伸筋草30g、牛膝9~15g、干姜6~10g、炙山甲6~9g、土鳖虫6~10g、透骨草20g、自然铜6g、焦神曲12g。
7.寒热错杂证
主症:自觉关节内发热,夜间尤甚,怕热又怕冷,稍冷疼痛可加重,或可五心烦热,疼痛明显的关节皮肤温度稍高,但不红,肢体乏力,口干便涩,舌质微红,舌苔稍黄,脉沉细或略数。
治则治法:补肾兼以清热。
方药:加减补肾治尪汤:生地15~20g、续断15~18g、骨碎补15g、桑寄生30g、补骨脂6g、桂枝6~9g、白芍15g、知母12~15g、炒黄柏12g、威灵仙12~15g、炙山甲9g、羌活、独活各9g、红花9g、制附子3~5g、忍冬藤30g、络石藤20~30g、土鳖虫9g、伸筋草30g、生薏仁30g。
加减:疼痛甚者,加白芷片、姜黄、徐长卿、海桐皮、伸筋草、海风藤、全蝎、乌梢蛇、土元、川乌、草乌、三棱、莪术等;肢体肿胀者加茯苓皮、防己、泽兰;关节肿胀和积液者加车前子、白芥子、羌活、桑白皮、龙葵、川芎、丝瓜络、功劳叶、南星;晨僵明显者加茯苓皮、土茯苓、泽泻、香附、鸡血藤等;血沉增高者加豨莶草、雷公藤、玄参、生地、忍冬藤、淫羊藿;口中黏腻者加陈皮、菖蒲、白蔻仁、萆薢;肿胀,局部皮纹增高,舌质红,苔黄者可加黄柏、苍术、银花、玄参等。
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痹阻是本病的重要病理环节,贯穿疾病适中。因此,除上述六种常见的证型外,瘀血阻络证常与其他证型兼见,故类风湿关节炎的不同证型,不同的病理阶段,均应配合活血化瘀之品,可随证选用身痛逐瘀汤加减。
(三)中药成药
1.雷公藤多苷片
雷公藤多苷片每次10~20mg,每日3次,饭后服。3个月为1个疗程。祛风解毒、除湿消肿、舒筋通络。用于RA活动期,风湿热瘀,毒邪阻滞者。有抗炎及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作用。本药有一定毒性,服药期间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慎用。
2.正清风痛宁
正清风痛宁有效成分为青藤碱。片剂20mg,饭前口服,每次1~4片,每日3次。2个月为1个疗程。针剂每支2mL,含盐酸青藤碱50mg,开始每次25mg,每日2~3次,若无不良反应,改为50mg,可用肌注、局部压痛点、关节穴位、离子导入等方法给药。如出现皮疹,或少数患者发生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时,停药后即可消失。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利水消肿。适用于RA风寒湿痹证,症见肌肉酸痛,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麻木僵硬等。具有较强的抗炎、消肿、止痛、免疫抑制与调节作用。
3.寒痹停片
寒痹停片由马钱子(制)、乳香(制)、没药(制)、生地黄、青风藤、川乌(制)、淫羊藿、草乌(制)、薏苡仁、乌梢蛇等组成。片剂0.3g,成人每次3~4片,每日3次口服,或遵医嘱。温经通络,搜风除湿,补肾壮阳,消肿定痛。用于本病风寒湿痹,腰膝冷痛,屈伸不利者。
4.湿热痹
湿热痹由苍术、川牛膝、地龙、防风、防己、粉萆薢、黄柏、连翘、忍冬藤、桑枝、威灵仙、薏苡仁等组成。每次6片,每日3次。祛风除湿,清热消肿,通络定痛。用于RA湿热痹阻证,症见肌肉或关节红肿热痛,有沉重感,步履艰难,发热,口渴不欲饮,小便黄等。
5.香丹注射液
香丹注射液主要成分降香、丹参。20~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1个疗程10~15天。扩张血管,增进冠状动脉血流量。用于RA血瘀血热者。本药治疗RA具有调节免疫、激活SOD活性、降低血黏度的作用。
6.双黄连注射液
双黄连注射液主要成分金银花、黄芩、连翘等。静脉滴注,20~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1个疗程10~15天。清热解毒,适用于本病风湿热痹,发热为主者,可起到加强抗炎和抗病毒作用。
7.清开灵注射液
清开灵注射液主要成分胆酸、珍珠母(粉)、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粉)、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20~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1个疗程10~15天。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用于RA热毒痹阻者。在退热,止痛,降低红细胞沉降率方面疗效明显。
8.灯盏花素注射液
灯盏花素注射液主要成分灯盏花素,20~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1个疗程10~15天。用于本病见有瘀象者。灯盏花素具有抗炎止痛,修复微血管病变,提高某些酶活性,改善微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和组织代谢等功效。
(四)单验方
(1)鲜生地90g。水煎服,服3日停3日。治关节红肿热痛,降红细胞沉降率。除大便稀外,别无不良反应。
(2)虎杖根250g,洗净切碎,浸白酒750g。泡15天后,每次15mL,每日2次,口服。清热解毒,活血通经。治关节炎红肿热痛。
(五)针灸疗法
1.毫针
(1)辨证取穴:①寒湿痹阻:肾俞、三焦、关元、命门、气海、阴陵泉、三阴交;②风湿热痹:风池、肺俞、脾俞、阴陵泉、三阴交、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③湿热痹阻:肺俞、脾俞、合谷、足三里、阴陵泉、丰隆、三阴交;④热毒痹阻:大椎、曲池、肺俞、合谷、太冲、三阴交、局部点刺放血;⑤寒湿痹阻:肾俞、三焦、关元、命门、气海、阴陵泉、三阴交;⑥寒热错杂:肝俞、肾俞、太溪、风池、合谷、足三里、太冲;⑦气滞血瘀:膻中、太冲、内关、肝俞、肺俞、膈俞、合谷、足三里、血海。
(2)按部位取穴:①颈肩部,风池、颈夹脊、大椎、肩井、肩三针、外关等;②髀部疼痛:环跳、环跳上、居髎、悬钟;③股部疼痛:秩边、承扶、阴陵泉;④膝部,血海、梁丘、内膝眼、外膝眼、阴陵泉、阳陵泉、膝阳关、三阴交、犊鼻、足三里等;⑤双手,合谷、阳溪、神门、阳池、阿是穴等;⑥双足,解溪、昆仑、太溪、三阴交、阿是穴等。
(3)按症状取穴:①疼痛,风胜者游走疼痛:加风池、风门、膈俞、肝俞;寒重者加命门、关元;湿重者加阴陵泉、足三里、丰隆;热重者加曲池、合谷;②肿胀:加脾俞、阴陵泉、丰隆;③发热:加大椎、陶道、曲池。
方法: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1~2日1次。或适当加用低频脉冲电流10分钟。
2.耳针
相应区压痛点、交感、神门;方法:强刺激,留针10~20分钟,1~2日1次。
3.皮肤针
阿是穴(压痛点)及受累关节周围和有关穴位。治法:采用重刺法。按病变部位取穴施治,如膝关节疼痛,可选取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叩打,以后再重点叩打梁丘、犊鼻、阳陵泉、膝阳关和阿是穴。方法:一是循经叩打,沿经络循行,由肢体远端向近端,或由近端向远端叩打后,在皮肤上可出现与经络走行一致的红线(皮肤小出血点);二是重点穴位叩打,即重点叩打受累关节周围的穴位。每日叩打1次。病程较久者加大疗程。适用于RA风邪、热邪较盛或瘀血明显者。
4.刺血疗法
根据疼痛部位,按经络循行,在局部上取1~2个阿是穴和病灶局部周围处。方法:阿是穴用散刺放血法,病灶局部周围处用围刺放血。均用梅花针重叩刺(叩刺范围略大于火罐口)至皮肤出血后,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针后拔罐。关节炎用闪罐法,脊背痛用走罐法。隔日1次,5次为1疗程。适用于RA热盛或瘀血者。研究表明,本法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排出,促进炎症、水肿的吸收和消散,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六)拔罐与刮痧疗法
1.拔罐疗法
用镊子夹住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火罐内壁中段绕1~2圈,或稍作短暂停留后,迅速退出并及时将罐扣在病变部位上,须注意操作时不要烧到罐口,以免灼伤皮肤。火罐一般留置5~15分钟,夏季及肌肤薄处时间宜短,以免起泡。病变范围小的部位或压痛点可用单罐法;范围较广泛的可用多罐法;肌肉比较松弛或僵硬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可采用闪罐法。起罐时用一手拿住火罐,另一手将火罐口边缘的皮肤轻轻按下,待空气缓缓进入罐内后,罐即落下,切不可硬拔,以免损伤皮肤。本法适应于RA之颈腰部僵硬疼痛、功能受限,肩、膝关节冷痛、沉重,屈伸不利者。与火针相配合可治疗近端指间关节肿胀疼痛;结合临床,配合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1~3次即可显效。
2.刮痧疗法
治疗时,患者取俯卧位,选取边缘光滑圆润的瓷勺或水牛角板,以食油或水为介质,刮取脊背夹脊穴、腘窝处,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再令患者取仰卧位,刮取肘关节周围、指关节周围及膝关节前侧,到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活血通络。适用于感受外邪所致RA。若风寒湿痹则加刮八髎穴,若痰湿痹阻则加刮背部督脉诸穴,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
(七)外治法
1.中药外洗
二草二皮汤: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五加皮各60g。若局部冷痛欠温,皮色淡暗者,加细辛、生川乌、生草乌、桂枝各30~60g;红肿热痛者,加大黄、芒硝、栀子各30~60g;刺痛明显者,加苏木、丹参、生乳香、生没药各30~60g;肿胀明显,按之濡,肢困者,加萆薢、防己各30~60g;关节坚肿、僵直、顽痰凝结者,加白芥子、半夏各30~90g。水煎外洗,3日1剂。适用于RA的四肢关节病变者。
2.热熨疗法
热熨疗法是用中药或其他传热的物体,加热后用布包好,放在病变部位上,做来回往返或旋转移动而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熨法通过皮肤受热使热气进入体内,起到舒筋活络、行血消瘀、散寒祛邪、缓解疼痛等作用。适用于RA属于寒痹者,症见关节冷痛,得热则舒怕风怕冷等。本法又可分为砖熨、盐熨、药熨等多种。
(1)砖熨:将砖块放在炉上烧至烫手,用厚布包好,置于患部熨之,治疗部位垫3~5层布,以防烫伤。热度降低后可再换1块热砖,反复多次。
(2)盐熨:用食盐放于锅内文火炒至热烫,倒一半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在疼痛部位来回热熨,待冷后换另一半热盐装入袋中交替使用。每天1~3次,每次约40分钟。
(3)药熨:大葱白250g,青盐250g。将葱白打碎放入炒烫的青盐中,再同炒1~2分钟,装入布袋,热熨痛处,药袋冷即更换。每日2次,每次30分钟。也可根据病情采用其他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等具有芳香性味的药物粉末,用热酒、醋等炒热后,以布包或装袋,置患部熨敷,或在患部往返移动,使皮肤受热均匀。温度过低则更换,反复多次。
3.石蜡疗法
本法适用于由RA引起的关节发凉、肿胀、疼痛,颈、肩、腰背部疼痛(肌肉)僵硬、功能受限。治疗前,病变局部要清洗擦净,毛发处涂以凡士林,然后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除去石蜡。拭去汗液,穿好衣服休息15~30分钟,出汗过多的患者应补充盐水饮料或热茶。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蜡饼敷贴法:取一瓷盘,大小依病变部位的面积而定。盘内铺一层胶布。将石蜡加热熔化,倒入盘内,厚2~3cm。待表层石蜡冷却凝固后(表层温度为50~53℃,内层温度为54~58℃),连同胶布一起取出,敷在患处。也可将熔化的石蜡液倒入无胶布的盘中,待冷却成饼之后,用刀子将石蜡与盘边分开,取出放在患处。然后,盖上油布,再用布单、棉被包裹保温。每次治疗30~6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本法适用于RA病变部位较大者。
(2)浸蜡法:当熔化的石蜡冷却至55℃时,先在患部涂一层薄蜡,然后让患者的手或足迅速伸入蜡液内,再立刻提起,经反复多次,使患者的手或足部形成0.5~1.0cm厚的蜡套,此时,再让患者将手或足放入蜡液内不再提起,进行治疗。每日1次,每次30~60分钟,20次为1个疗程。本法适用于RA四肢关节病变者。
(李野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