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针灸推拿治疗
(一)针灸
针灸治疗“消渴”古代早已有之,最早载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书中提到灸足少阳脉和少阴脉及服半夏丸,治疗“肺消瘅”,但未获愈。《针灸甲乙经》则首先提到了消渴病的具体取穴,如《针灸甲乙经·卷之十一》云:“消渴身热、面目黄,意舍主之;消渴嗜饮,承浆主之。……消渴,腕骨主之。阴气不足,热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狂言,三里主之。”《灵枢·五邪》亦云:“邪在脾胃……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皆调于三里。”《备急千金要方》则进一步将《针灸甲乙经》中的6个治消渴穴扩至35个,并提出了早期治疗的观点:“初得患者,可如方灸刺之,佳。”《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中记载:“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输三穴各百壮,穴在背第八椎下,横三寸间寸灸之。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消渴小便数,灸两手小指头及足两小指头,并灸项椎佳。”另外《千金方》中还提到消渴取穴:“曲泉、阴谷、阴陵泉、复留……太冲、中封、然谷、太白、大都、跗阳、行间、大敦、隐白、涌泉,凡此诸穴。各一百壮,腹背两脚,凡四十七处,其肾输、腰目、关元、水道,此可灸三十壮。”可见,古代治疗消渴多取肝、脾、肾及督、任二脉的腧穴。宋代《扁鹊心书》中,记述了取关元、气海各急灸三百种,并配服四神丹治愈一例“频饮水而渴不止”的消渴患者。此外,《针灸集成·卷二》则提出了具体分证取穴:“消渴饮水:人中、兑端、隐白、承浆、然谷、神门、内关、三焦俞……肾虚消渴:然谷、肾俞、腰俞、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两傍各二寸挟脊起肉端,灸三壮……食渴:中脘(针)、三焦俞、胃俞、太渊、列缺,针皆泻。”古代治疗“消渴”使用灸法较多,并且强调多壮数灸。
近代研究证明,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针之可以引伸元气,可使气生津生。《针灸甲乙经》载有“食不充饥灸三里”等,其治疗疾病的机理可能与针刺足三里穴能明显促进胃肠道激素分泌有关。而胃肠道的内分泌环境与胰岛素分泌也有相关性,胃肠道激素能促进胰岛素分泌。三阴交穴为肝经、脾经、肾经的交会点,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作用,针刺该穴可调节人体内的血糖状态。近代研究也证明,针刺三阴交穴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针刺三阴交穴具有调节血糖水平恢复正常的作用。而朴氏等对近20年来针灸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文献中针灸处方进行了分析总结。处方中主要穴位按使用频次由高到底依次为足三里、三阴交、肾俞、脾俞、曲池、合谷、中脘、太溪、关元、胰俞、气海、阳陵泉、内关、胃俞、肺俞、肝俞等。使用比较多的治疗方法是单纯针刺、穴位注射、灸法、电针。也有文献提到,“烧山火”针刺足三里可升高血糖,而用“透天凉”针刺足三里则可降低血糖。
也有将现代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常用的体穴总结为三大类,一是背俞穴,常用的有胰俞、肺俞、脾俞、肝俞、膈俞、胆俞、肾俞等;二是腹部募穴,常用的有中脘、关元等;三是四肢穴位,常用的有曲池、三阴交、阳陵泉等。操作手法一般多施以补泻,或平补平泻,亦有用梅花针点刺等交替使用。还有耳针治疗通常以内分泌、肾上腺、脾、肾、胃、皮质下和神门等为主。耳针耳穴治疗多针刺留针1小时或王不留行压贴,基本穴为内分泌、屏尖、肺、胃、胰、脾、肾、三焦、缘中、渴点。
谌氏等以针灸治疗糖尿病,发现针刺对2型糖尿病效果良好,可使胰岛素分泌指数增加,但对1型糖尿病效果较差。针灸方法为:以针刺脾俞、膈俞、足三里为主,并按辨证酌加取穴。如饮多、烦渴、口干加肺俞、意舍、承浆;多食、易饥、便结加胃俞、丰隆;多尿、腰痛、耳鸣、心烦、潮热、盗汗加肾俞、关元、复溜;神倦乏力、少气懒言、腹泻、头胀、肢体困重加胃俞、三阴交、阴陵泉等。手法采用平补平泻加指压,以针刺得气为指标,待患者对针刺有较强反应时,留针15分钟,出针后重复运针1次再指压。每日针刺1次,12次为一个疗程。
此外,针刺“肾俞五十七穴”也是针灸治疗糖尿病的可选方法之一,尤其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肾俞五十七穴”是《内经》中不多见的针灸成方之一,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水液代谢障碍疾病及水肿病,现已被临床证实,治疗肥胖症减肥疗效肯定。研究发现,“肾俞五十七穴”与古典针灸治疗消渴的治疗特点颇为一致,即多取膀胱经穴,多取脾、胃、肝、肾经穴,多取背俞穴等。临床运用“肾俞五十七穴”减肥和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较好效果。《素问·水热穴论》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素问·骨空论》也指出,治疗水病的腧穴有五十七个。综合《内经》相关篇章的论述,“肾俞五十七穴”的位置是:尻骨上25穴,伏兔上方10穴,脐左右10穴,踝上12穴。王冰注释为6组腧穴:①脊中、悬枢、命门、腰俞、长强;②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③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④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⑤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街;⑥太冲、复溜、阴谷、照海、交信、筑宾。由于“肾俞五十七穴”腧穴个数太多,在临床应用时可每次每组选取2个腧穴,针刺1个疗程,下个疗程再选取组中其他腧穴,交替应用。
(二)推拿
推拿对糖尿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有实验观察推拿按脊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糖耐量的影响,发现推拿按脊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显著。于氏用气功推拿疗法,取穴期门、中脘、肝俞、肾俞等治疗糖尿病效果显著。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刘长信教授认为:推拿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对不同人起的作用也不太一样,最主要的就是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并提到治疗糖尿病的自我推拿有8个小方法:①推任脉:紧贴腹部,自胸骨下至中极穴用力推擦2分钟左右;②横推腹:用手掌的掌根沿一侧侧腰部用力推擦至对侧侧腰部,然后改用五指指腹勾擦回远处,按摩3分钟左右;③抱颤腹部:双手自然交叉,两个手掌的掌根按在双侧大横穴上,双手小拇指按在关元穴上,双手手指抵住中脘穴,找好位置后,轻轻下压腹部5分钟左右;④点揉中脘穴:用拇指点揉中脘穴1分钟左右;⑤点揉气海穴:用拇指点揉气海穴1分钟左右;⑥点揉天枢穴:用拇指点揉双侧天枢穴各1分钟左右;⑦擦揉脚踝内侧:用大拇指在内踝和跟腱处进行擦揉,每侧4分钟左右;⑧擦肾俞:用双手虎口自上而下,擦双侧包括肾俞在内的腰肌2分钟左右。
采用滋阴补肾的推拿方法辅助治疗糖尿病也有一定疗效。具体方法如下:①患者先取俯卧位,以双掌推背腰部两侧膀胱经及督脉,先自上而下推揉数遍。然后用双掌根同揉和拇指交替压脊柱两侧(膀胱经线)及诸棘突间隙(督脉线),反复操作10分钟左右。此法能达到从阳引阴,清热存阴,疏通经气的目的;②再用大鱼际搓揉(补法)肾俞、命门穴各1~2分钟。轻压搓揉肾俞、命门穴可补肾阳、强腰膝、益气固肾;③拇指揉压肺俞、胃俞、三焦俞,双掌分推背腰部。双手多指交替或双掌对揉、拿下肢(突出小腿)。点三阴交穴,揉压太溪、涌泉穴。揉压肺俞、肝俞、胃俞、三焦俞穴可润肺止渴、清胃泻火、养阴保津、疏肝健脾、滋水涵木。按压太溪、点三阴交穴可滋阴清热、补脾通肾、活血化瘀、温阳固涩;④患者改为坐位后,再双手揉拿肩部,拇指揉前臂阳明经线,点曲池、内关穴。按压手阳明经线,压曲池穴,以清热利湿、调和营血;揉压涌泉穴,则泻热开窍、引火归原、从阳引阴。揉压内关穴理气宽中、降逆止呕、活血止痛,并可通调三焦之气化。整个推拿治疗过程,每次25~30分钟。总之,手法与穴位之配合可达清热生津、养阴补肾之功。在辨证取穴方面,如上消为主,重取肺俞、三焦俞、曲池穴;中消为主,重取三焦俞、胃俞穴;下消为主,重取肾俞、三阴交、太溪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