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经过多
(一)概述
月经过多,系指月经周期不变,经量超过正常。有的行经时间延长而经量增多,有的行经时间正常而血量过多。导致月经过多的原因有血热、气虚、痰滞、虚寒等几种。《妇科玉尺》说:“经来十数日不止者,血热......经水过多不止,平日瘦弱,常发热者,由火旺也。”系指血热而月经过多。有因气虚不能摄血,以致月经过多的,薛轩的《坤元是保》说:“冲任虚衰,气不固也。”《妇科玉尺》说:“经水来而不止者,气虚不能摄血也。”有由于脾虚,运化失常,痰湿阻滞,而导致月经过多的,如《丹溪心法》说:“痰多占住血海地位,因而下多者,目必渐昏......”总的说来,本病病因不外虚实寒热四端。一般以血热、痰滞、气虚较为多见,属于虚寒的较少。临床时宜细心观察,慎勿误热为寒,或以虚为实,错投方药,造成不良后果。
(二)辨证论治
辨别月经过多原因,必须详细审察症状,寒热虚实各有不同的征象。《女科经纶》引朱丹溪语:“经水不调,水色淡白者,气虚也......经水过期而紫黑成块者,血热而实也......经水过多而色淡者,痰多也。叶天士说:“寒主收引,小腹必常冷痛,经行手脚厥冷,唇青面白,脉迟,或微而虚,或大无力;热则尺脉洪数,或实有力,参之脉证为的。”
朱叶二氏除了以经水的颜色分辨外,还参照脉证,作为诊断月经过多的辨证要点。
治疗月经过多,需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施治,血热的宜凉血固经,气虚的宜补气摄血,痰多的宜祛痰化湿,见有虚寒症状则宜温经摄血,如有兼证,应分清主次,随证施治。
1.血热型
(1)症状:月经过多,经量超过正常,或持续时间较一般行经期延长,色红或紫,其气臭秽或夹有血块;开始时腰部微有胀痛;面赤似有潮热,头晕、唇燥;舌绛苔黄,脉弦数或洪大。
(2)治法:清热凉血固经。
(3)方药:加减清经汤。丹参9g、地骨皮15g、白芍9g、生地黄9g、黄柏6g、知母9g、玄参9g。
(4)服法:水煎,温服。
(5)兼证:①阴虚血热:月经过多,或过期不净,色红无块;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质红,苔薄黄或无苔,脉细数。宜养阴清热,加减两地汤主之。生地黄15g、玄参9g、白芍9g、地骨皮9g、阿胶(化冲)6g、焦艾9g、益母草9g水煎,温服。腹痛,经色黑,有块者,去阿胶,加延胡炭6g,蒲黄炭9g;如经期持续过久,量不太多者,加乌贼骨30g,茜草根(炒炭)6g;②血热夹瘀的:月经过多,色紫红有块,其气腥臭,腹痛,舌绛苔黄,脉弦数。宜凉血散瘀,凉血生地黄饮主之。生地黄18g、丹参12g、侧柏9g、黄芩9g、阿胶6g、甘草3g、槐花9g、百草霜6g水煎服。如经量不太多,而持续时间延长,时有腹痛者,加三七粉1.5g。
2.气虚型
(1)症状:月经量多或过期不止,色淡质清稀;面色淡黄,怠惰思睡,心悸气短,怕冷,少腹空坠,或有腰胀腹痛;舌淡苔白,脉浮虚或弦大。
(2)治法:补气摄血。
(3)方药:加减人参养营汤潞党参12g、白术12g、黄芪12g、秦归6g、熟地黄9g、香附g、焦艾9g、益母草15g、阿胶珠6g、甘草3g。
(4)服法:水煎,温服。
(5)加减法:气短下陷,少腹空坠甚者,加升麻6g;腰痛甚者,加杜仲12g,续断12g。
(6)兼证:兼脾虚者,经色淡而质薄;精神疲倦,心累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脉虚而缓。宜补脾扶气,丹溪月经过多方主之。潞党参12g、生黄芪12g、陈皮3g、白术9g、炙甘草3g。水煎,温服。大便溏泄者,加砂仁6g,扁豆15g,木香3g。
3.痰滞型
(1)症状:月经过多,或过期不止,经色淡而稠黏;平素白带亦多;胸闷脘胀,纳少痰多,多形体肥胖;口淡,舌苔白腻或黄滑,脉弦滑。
(2)治法:祛痰化浊。
(3)方药:星芎丸(《丹溪心法》。南星120g、川芎90g、苍术90g、香附(童便浸)120g。
(4)服法: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6~9g,一日两次,开水送服。
(5)兼证:①痰滞化热:症状同上,但有苔黄口干,带下色黄,脉滑数。宜除湿祛痰,佐以清热。苦参半夏汤(《丹溪心法》)主之。苦参4.5g、半夏4.5g、白术7.5g、陈皮3g、生姜6g水煎,加竹沥半盏,食远顿服。带下色黄而臭者,加黄柏6g,茵陈9g;②兼脾虚:大便溏薄,苔白腻,脉虚滑。宜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和剂局方》)主之。党参15g、茯神12g、白术9g、法半夏9g、陈皮6g、炙甘草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