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经先期

一、月经先期

(一)概述

正常的月经,大约三旬一至,和农历一个月的时间差不多。不到期而月经来潮(不满22d即来,并伴有其他不适的症状),就称为月经先期,又称为经水先期、经早。但也有偶然先期而来,并无其他伴发症状,则不应当作月经先期处理。张景岳在《妇人规》中说:“所谓经早者,当以每月大概......以素多不调,而偶见先期者为早。”这确属经验之谈。

月经先期的原因,归纳起来,有属于血热,有属于气虚,有属于气滞肝郁,有属于瘀血。《女科经纶》引王子亨语说:“阳太过则先期而至。”朱丹溪《丹溪心法·妇人门》也认为“经水不及期而来者,血热也”,这是属于血热的月经先期。《傅青主女科》说:“先期而来多者,火热而水有余也,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这是从月经先期的经量多少来分实热虚热的。张景岳《妇人规》说:“若脉证无火而经早不及期者,乃心脾气虚不能固摄而然。”是指因气虚不能摄血,以致月经不及期而早下。薛立斋《女科撮要》说:“......若先期而至者,有因脾经血燥,有因脾经郁滞,有因肝经怒火。”是指由于肝脾郁滞而引起的月经先期。此外,亦有气滞血瘀而月经先期者。在临床上,必须详辨寒热虚实,分别论治。

(二)辨证论治

月经先期的病因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就各异,临床上必须根据四诊八纲辨证论治。《妇人规》说:“所谓经早者,当以每月大概论;所谓血热者,当以通身藏象论。勿以素多不调而偶见先期者为早,勿以脉证无火而单以经早者为热。”这些记载,确实属于月经先期的辨证要点。要达到治疗目的,首先要诊断正确,才能施治无误。因此,辨清疾病的属性是治疗。上的关键问题。同时还必须注意兼证,细心观察,辨清主次,权衡轻重,进行恰当的处理。这就是辨证论治的特点。《妇人规》说:“......然先期而至,虽日有火,若虚而挟火,则所重在虚,当以养营安血为主。矧亦有无火而先期者,则或补中气,或固命门,皆不宜过用寒凉也。”指出月经超前虽然属热,如系虚而夹热,则治疗的重点就应放在补虚方面;如果症状没有热证的表现,就应用补气摄血的方法。只要有虚象存在,无论有热无热,均不宜过用寒凉药物。这是治疗月经先期的重要原则。因此,临证时应结合患者的全身症状,找出致病的根本原因,然后立法遣方。属于血热的,宜清热凉血,兼见虚象的,宜养阴清热;属于气滞的,宜理气宣络;兼肝郁的,宜舒肝解郁;属于血瘀的,宜行血逐瘀;属于气虚的,宜补气益血;如虚而兼寒,宜温经补虚。此外,还需辨别是否夹痰夹湿,以及感受风寒等,分清标本缓急,随证施治。临床常见的月经先期,有血热、气虚、气滞、血瘀等四种类型。

1.血热型

(1)症状:月经先期量多,经色紫,时夹血块;面红,口渴喜凉饮;舌质红或绛,唇赤,苔黄燥,甚则口舌糜烂,脉弦数。

(2)治法:清热凉血。

(3)方药:加减清经汤。丹参9g、地骨皮、15g、白芍9g、生地黄9g、黄柏6g、知母9g、玄参9g。

(4)服法:水煎,温服。

(5)兼证:①如经量过多色紫,宜清热止血,清热固经汤主之。生地黄15g、白芍9g、黄柏6g、知母6g黄连3g、阿胶(化冲)9g、艾叶6g、甘草3g、益母草12g、丹参9g、水煎,温服;②血热而虚:经色红量少无凝块,潮热,头晕,心烦,舌淡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宜滋阴清热,两地汤(《傅青主女科》)主之。大生地30g、玄参30g、白芍15g、地骨皮9g、阿胶9g、(化后冲服)麦冬15g。水煎,温服。

2.气虚型

(1)症状:月经超前,色初淡后红,量不太多,时或凝块;头晕神疲气短;舌淡,苔白润,脉虚缓。

(2)治法:补气健脾,养血调经。

(3)方药:加味四君子汤。党参15g、白术9g、茯苓9g、甘草6g、秦归6g、酒芍6g。

(4)服法:水煎,空腹,温服。

(5)加减法:经量过多者,加黄芪15g,乌贼骨24g。

(6)兼证:①如兼见心悸气短,有下坠感,经量多,色红,质清稀者,又宜补脾扶气,宁心安神,用归脾汤(《济生方》)。党参15g、白术9g、茯苓9g、秦归6g、黄芪15g、酸枣仁12g、远志6g、桂圆肉12g、炙甘草6g、木香6g、腹痛者,加小茴香3g;心悸甚者,加柏子仁9g,五味子9g;②气虚兼寒:经色暗红,甚或色黑质薄;腹痛觉冷喜按,得热则减。宜补气温经。秦归9g、川芎6g、白芍9g、熟地黄9g、党参9g、陈皮6g、香附12g、白术9g、延胡索6g、小茴香4.5g、杜仲9g、肉桂1.5g、茯苓9g、炙甘草3g,水煎,温服;③气虚偏热:经色红而量多;时有潮热,头晕心悸;苔黄微干,舌红,脉细数无力。宜扶气清热,用养阴益气汤。泡参15g、丹参9g、地骨皮15g、白芍12g、黄柏6g、麦冬12g、五味子3g、水煎服。

3.气滞型

(1)症状:经行先期,虽行而不畅,或夹有血块;少腹胀痛,胀甚于痛,或连及胁肋,精神抑郁;苔薄白,舌质正常或略红,脉弦涩。治法:理气和血。

(2)方药:加减乌药汤。乌药9g、砂仁2.4g、延胡索6g、木香4.5g、槟榔3g、当归9g、白芍9g、甘草3g。

(3)服法:水煎,温服。

(4)加减法:不夹血块者,去延胡索;血行不畅者,加川芎6g。

(5)气滞多有下面两种情况:①肝郁脾虚的经行量多色红,两胁胀痛,心烦梦多,苔白或微黄,脉弦。宜平肝补脾,行气舒郁,加减逍遥散主之。牡丹皮6g、山栀子6g、柴胡6g、秦归6g、白芍6g、白术9g、茯神9g、香附9g、泽兰9g、水煎,微温服。头晕发热者,去当归,加益母草9g;②肝郁血热的经行量少色红,潮热自汗,头晕心烦;舌红苔黄,脉弦细。宜平肝解郁,佐以清热,清肝达郁汤(《医醇媵义》)主之。银柴胡4.5g、当归9g、赤芍9g、赤苓9g、牡丹皮6g、焦山栀9g、橘叶6g、滁菊花9g、橘白3g、薄荷叶1.5g、炙甘草6g水煎,微温服。汗多者,去薄荷,加泡参12g,鳖甲9g。

4.血瘀型

(1)症状:月经先期,经色紫,质稠黏,中夹血块,腹痛拒按;舌质淡红,或略带紫色,苔黄而干,脉沉涩有力。

(2)治法:行血逐瘀,佐以清热。

(3)方药:桃红四物汤(张香南方,河北省卫生工作者协会主编《妇科病中医治疗法》)。生地黄12g、归尾9g、赤芍9g、川芎6g、桃仁6g、红花6g、牡丹皮9g、五灵脂9g。

(4)服法:水煎,空腹服。

(5)兼证:血瘀偏寒,症见经色黑有块,少腹冷痛,得热稍轻;苔白润,脉沉紧。治宜温经导滞。加味牛膝逐瘀散主之。牛膝9g、桂心6g、赤芍6g、桃仁6g、当归6g、木香6g、川芎3g、焦艾9g,水煎,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