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理

一、病因病理

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确切病因迄今不明。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病变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倍以上,我国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变比西方国家多见,与糖尿病病程长和血糖控制不良密切相关。

(一)西医病因病理

糖尿病发病原因复杂,目前普遍认为糖尿病是复合病因所致的综合征,经常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胰岛素拮抗激素等有关。

(1)遗传因素: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1型糖尿病的发病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2型糖尿病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

在部分糖尿病患者中,已明确有遗传因素影响发病,例如在双胎中,一例发生糖尿病,另一例有50%的机会发病;如为单卵双胎,则多在同时发病。据统计,假如父或母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子女发病的危险率约为10%~15%,如父母均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子女的发病危险率更高。如一兄弟发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则其他兄弟的发病危险率为10%~15%。但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子女中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并不高于一般人群。

目前,科学研究认为,糖尿病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的:①1型糖尿病: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②2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损伤。现已证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与特殊的HLA有关,危险性高的有DR3、DR4、DW3、DW4、B8、B15等。目前多认为部分糖尿病系多基因遗传疾病,不是由某个基因单独决定的,而是基因量达到或超过其阈值时才有发病的可能。

(2)精神因素: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病毒感染: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许多糖尿病发生于病毒感染后,例如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可能与病毒性胰岛炎有关。

(4)自身免疫:部分糖尿病患者血清中发现了抗胰岛β细胞抗体,给实验动物注射抗胰岛β细胞抗体可以引起糖耐量异常,病理检查也可看到胰岛中有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的浸润等现象。也有报道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早期用免疫抑制治疗,可得到良好效果,甚至“痊愈”。

(5)继发性糖尿病:导致大部分胰岛组织发生破坏的胰腺炎和胰腺纤维束性变、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功能性垂体腺瘤、嗜铬细胞瘤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即症状性糖尿病。长期服用氢氯噻嗪、皮质激素、肾上腺素能药物等均可能导致或促使糖尿病加重。某些遗传性疾病如Turner综合征等也容易合并糖尿病。

(6)妊娠:由于个体素质及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些妊娠妇女可发生妊娠糖尿病(GDM)。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而诱发糖尿病。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变的发生主要与年老气衰、劳累过度、饮食不节、五志过极等因素有关。明代医家戴元礼在其著作《证治备要》中指出:“三消久之,精血既......或手足偏废如风疾。”已认识到本病因消渴致虚而生内风的本质。所以,本病的基本病机是气阴两虚、痰浊瘀血痹阻脉络,气血逆乱于脑。主要病因为消渴日久,阴津亏耗,气血俱虚而致风、火、痰、瘀为患。消渴日久,气血不充,经络空虚,气虚血行不畅,导致瘀血阻络;又因气虚失常,痰湿内生,痰瘀痹阻脉络而致半身不遂,口眼喁斜;又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化风动,气血上冲于脑,发为中风;若肝火夹痰上蒙清窍,或热郁气逆,气血上犯于脑,则发生猝然昏倒、不省人事。

本病特征为久消积损、虚极生风,亦是本虚标实之证,初期以标实即痰、火、风、瘀为主,中经络者以痰、瘀、风多见,中脏腑者则多见痰、火、风;后期则以标本即气虚肾虚与血瘀并重,病位主要在脑,与心、肝、肾及经络、血脉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