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一)现代医学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功血为促性腺激素或卵巢激素在释放或者调节方面的暂时变化,机体内部和外界许多因素诸如精神过度紧张、恐惧、忧伤、环境和气候骤变以及全身性疾病,均可通过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调节,营养不良、贫血以及代谢紊乱也可以影响激素的合成、转运和对靶器官的效应而导致月经失调。
无排卵性功血主要发生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妇女,两者的发生机制完全不同。青春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激素间的反馈调节尚未成熟,大脑中枢对雌激素的正反馈调节存在缺陷,此时期垂体分泌FSH呈持续低水平,无促排卵性LH高峰形成,因而卵巢中虽有成批的卵泡发育,但无排卵;绝经过渡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不断衰退,卵泡几乎耗尽,卵巢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低下,雌激素分泌锐减,对垂体的负反馈变弱,于是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但是不能形成排卵前高峰,也可导致发生无排卵性功血。
(二)中医病因病机
无排卵性功血属于中医“崩漏”范畴,其发病源于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严重失调。主要发病机理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胞宫蓄溢失常,经血非时而下。脾虚、肾虚、血热和血瘀皆可致病。其发生发展又有脏腑、气血、经络上的变化与不同。总之,其病本在肾,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则在气血,临床表现为子宫藏泻无度。
(三)诊断
本病多发于青春期及绝经过渡期妇女。其发病特点是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出血量时多时少,甚或大量出血。有时先有数周或者数月停经,然后再发生阴道不规则流血,血量往往较多,持续2~3周或更长时间,不易自止;有时则是一开始即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也可表现为类似正常月经的周期性阴道流血。出血期无下腹疼痛或其他不适,出血时间过长者常伴贫血。临床上根据出血的特点,将异常子宫出血分为:①月经过多:周期规则,但经期延长(>7天)或经量过多(>80mL);②经量过多:周期规则,经期正常,但经量过多;③子宫不规则过多出血:周期不规则,经期延长,经量过多;④子宫不规则出血:周期不规则,经期可延长,经量不太多。
(四)检查
1.妇科检查
子宫大小正常,出血时子宫较软。基础体温呈单相型;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无排卵的周期性变化;子宫颈黏液结晶呈羊齿状或不典型;经前或经期子宫内膜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增生期变化,无分泌期改变。
2.辅助检查
主要是排除生殖器肿瘤、炎症或全身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的阴道流血,可根据病情所需选做诊断性刮宫、B超、MRI、宫腔镜检查、基础体温测定、激素测定。
(五)鉴别诊断
无排卵性功血应与全身性疾病(内科病,如血液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肝脏病等)、异位妊娠及妊娠并发症、生殖系统炎症、生殖系统肿瘤、生殖道损伤和异物及使用性激素不当所导致的子宫不正常出血相鉴别。
(六)中医辨证
无排卵性功血以月经周期紊乱,出血时间长短不定,有时持续数日到数十日不等,出血量多如注或淋漓不尽为主症。
1.实证
血色深红,质稠,气味臭秽,心烦少寐,口干渴喜冷饮,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血热;出血量多、色紫红而黏腻,带下量多,色黄臭秽,阴痒,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血色正常带有血块,烦躁易怒,时欲叹息,小腹胀痛,苔薄白,脉弦,为肝郁;漏下不止,或突然下血甚多、色紫红而黑有块,小腹疼痛拒按,下血后疼痛减轻,舌质紫黯有瘀点,脉沉涩,为血瘀。
2.虚症
经血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为脾虚;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为肾阴虚;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暗,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为肾阳虚。
(七)现代医学治疗原则
青春期及生育期无排卵性功血以止血、调整周期、促排卵为主;绝经过渡期功血以止血、调整周期、减少经量、防止子宫内膜病变为原则。
(八)针灸治疗方法
1.毫针刺法
取穴:百会、关元、合谷、三阴交、隐白、次髎。
配穴:血热加血海、行间;湿热加中极、阴陵泉;肝郁加期门、太冲;血瘀加血海、太冲;脾虚加脾俞、足三里;肾阳虚加肾俞、命门;肾阴虚加肾俞、太溪。
操作:先针百会穴,用2寸毫针顺经刺入1.5寸,施以小幅度捻转运针30秒,然后以拇指向前的指力再快速进针0.1~0.2寸,使头顶有胀热感;继针次髎穴,用3寸毫针刺入第二骶后孔,施以轻搓针法并以向下的指力使针感扩散到小腹和会阴,此穴行速刺法不留针;再针隐白穴,用1.5寸毫针采用半刺法即拔毛法点刺该穴不做任何手法;最后针关元穴,用2寸毫针与皮肤成15°~30°角向下斜刺1.5寸,施以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会阴方向扩散。余穴常规操作依辨证补泻兼施,但手法宜轻柔,切忌峻补重泻,留针30分钟。
一般每日针1次,对崩症且重者每日可针2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再行下1疗程。当血止或偶有少量出血时开始重建月经周期,即以治疗血止的最后1天为月经期,以此为基数,当新的月经周期重新建立后依病情尚需采用针灸序贯疗法,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
2.灸法
取穴:隐白。
配穴:虚证加关元;小腹冷痛明显加八髎穴。
操作:隐白穴用麦粒灸灸十壮;关元穴用艾条悬灸30分钟;八髁穴用3根艾条捆在一起重灸,以局部皮肤赤红、小腹有温热感为度。
3.耳穴疗法
主穴:子宫、附件、卵巢、内分泌。
配穴;血瘀、肝郁加肝;肾虚加肾;脾虚加脾,血热、湿热加耳尖。
操作:每次取上耳穴2~3个,毫针刺,中强刺激,留针30分钟至1小时,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捻针1次。或者每次取上穴2~3个,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双耳交替隔日更换1次,每日按压3次,每次10分钟。耳尖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4.刺络拔罐疗法
主穴:腰阳关、八髎穴。
配穴:肝郁加肝俞;血瘀加膈俞;血热加大椎;湿热加脾俞、胃俞。
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三棱针重刺3~5下,然后用大号火罐重拔之出血5~10mL,一般需留罐5~15分钟,以皮肤出现紫黑色尚未起泡为最佳。
5.埋线疗法
主穴:关元(透中极)、天枢(透外陵)、归来(透横骨)、次髎、三阴交、肝俞(透脾俞)、肾俞(透大肠俞)。
配穴:肝郁加太冲、期门;肾虚加太溪。
操作:患者埋线部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医生双手戴一次性无菌手套,根据患者埋线部位及透穴距离,选取合适的埋线针型号。医生左手捏起进针部位,右手持一次性免穿线蛋白线埋线针快速刺进穴位处皮肤,进入脂肪层后针头向透穴方向斜刺,至针头全部没入皮肤,缓慢将埋线针退出皮肤再次消毒出针部位即可。
6.穴位注射
主穴:气海、血海、膈俞、三阴交、足三里。
操作:用2mL注射器7号针头抽取2mL维生素B12。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快速直刺进入皮下,达到一定深度,患者有明显麻胀感后抽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每日1次。
7.经皮电刺激
主穴:三阴交(右)、隐白(右)、气海、关元、肾俞、子宫。
配穴:卵泡期(月经周期5~11天)选气海、关元、肾俞(双);排卵期(月经周期12~16天):合谷(右)、曲池(右)、子宫(双);黄体期(月经周期17~25天):足三里(右)、血海(右)、天枢(双)。
操作:在穴位处贴专用电极贴片,相邻穴位分别连接3对电极联线,治疗频率为100Hz,电刺激强度为20mA,30分钟每次,每日治疗1次。
(九)按语
本病属疑难重症,在具体临床治疗时尚需恰当选用一些特殊刺灸法,如半刺法、灸法、“三重法”和一些特定腧穴的特殊针法,并有机组合方可取得最佳疗效。出血期重灸隐白穴或者3寸长针刺激次髎穴能取得较好的止血效果。而刺络拔罐法则适用三种情况:①崩症或虽属漏症但出血夹杂血块者或血色紫暗质稠者;②腰部酸痛、坠痛、冷痛或腰痛伴有畏寒者;③虽属漏症但病程较长,治疗效果不佳者。而功血首当止血,其后则需治病求因,按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特点辨证施治,恢复患者正常月经周期。其后采用针灸序贯疗法,帮助青春期的患者恢复排卵。绝经期妇女则需同时注重补肾健脾培本,帮助恢复卵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