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病机

本病起因多端,机制复杂,病因言燥,非单指六淫之燥,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因素,涉及多脏器、多系统的病理变化。发病多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外邪侵袭以及饮食、情志等有关。

1.先天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精血不足,阴津亏耗;或素体为木形之人或火形之人,阴虚体质,内有郁热,血中伏火,多从热化、燥化使阴津亏虚;或先天不足,卫外不固,感受燥邪或风热邪气,使清窍失养,不能濡润筋脉关节、四肢百骸、脏腑而发本病。

2.后天失调

劳倦过度;或房劳过度,烦劳伤阴;或失治误治,内热津伤;或久病失养,精血内亏;或失血过多;或汗、吐、下后,均可致使津液耗伤,阴血不足而周身筋骨、关节、脏腑等组织失运、失荣,而致本病。

3.外邪致燥

外邪致燥,并非专指燥邪,与“春初温升”“夏热炎炎”及“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或“久晴无雨,秋阳以暴”有关,五气均可致燥,风暑燥火四邪为阳邪,阳热亢盛伤津耗液;风寒伤人能化热,风热伤人能化燥,热则耗液,燥则伤津;另外,外感温热毒邪,热毒炽盛,燔灼气血,伤津耗液,血脉瘀阻,也发本病。

4.情志因素

情志失调,如肝郁化火,或五志过极化火,火热伤津成燥;或情志不遂,气滞血瘀,津液失布而成燥;或思虑劳倦伤及脾脏,营阴受损,机体正常之津液不足,难以为继,也易发为本病。

5.饮食失调

饮食不节,过食或嗜食辛辣香燥火炙之品,以及膏粱厚味等,湿热内生,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津液不布;或脾胃阴亏,津液乏源;或过用刚烈燥热药物,或服金石药毒,积热酿毒,耗伤阴津,灼津炼液化燥而发本病。

本病所发,为先天禀赋不足,或阴虚或阳亢,津液化生无源,或过食辛燥之品,或感受外邪,多从燥化,或长期情志不遂化火,或因病耗阴失血伤精,津枯液涸,阴虚津液失布,或津少血运滞涩,瘀血内停,津失布达,痹阻脉络,肢体、关节、清窍及脏腑失于濡养,功能受损而致病。基本病机为外感或内生之燥邪导致机体津液化生、运行、敷布失常,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失于濡润滋养。燥邪是发病的关键,津亏是病理基础。其病位在肢体、关节及口、眼、鼻咽等孔窍,与肾、肺、心、脾(胃)、肝等脏腑密切相关。本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属本虚标实之候,以阴虚津亏为本,以燥、热、毒、瘀为标。燥邪延绵日久灼伤津血而成瘀,瘀血阻滞气机,气机升降失常,津布障碍,内燥更甚。瘀燥互用,形成恶性循环。燥邪煎灼阴津,日久损及肾、肺、脾(胃)、肝等脏腑,而脏腑本身病变又使气血津液不足或输布运行失常而致燥。津伤成燥,燥盛伤津,互为因果,致使多系统、多脏器损害,并多为器质性病变,故本病病程长久,缠绵难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