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先后无定期
(一)概述
月经先后无定期,是指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或先或后,或断或续,没有一定时间。这种症状,古人称为经乱、月经愆期。发生本病的原因很多,有血虚、脾虚、肝郁、肾虚、血瘀、心肾不调等。《妇人规》说“凡女人血虚者,或迟或早,经多不调。”《女科诊治秘方》说:“经来或先或后,名日愆期,此由脾胃虚弱,冲任伤损,气血不足。”《傅青主女科》说:“妇人有经来断续,或先或后无定期,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肝气之郁结乎。”张景岳说:“凡欲念不遂,沉思积郁,心脾气结,致伤冲任之源,而肾气日消,轻则或早或迟,重则渐成枯闭。”此外,尚有因瘀血阻滞,血不归经,以及因心气不调,不能下交于肾,而致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总的说来,引起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原因虽然很多,但虚证比较常见。因此,在临证时宜注意鉴别,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二)辨证论治
导致月经愆期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是脾虚、肾虚、气郁、血瘀等原因。因为脾统血,如果脾气虚弱,统摄功能失常,往往导致经期错乱。而气又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再如血瘀阻滞,新血不得归经,也是导致月经超前、推后的因素。在诊断时,需依照四诊八纲详细鉴别。《妇人规》说:“当察脏气,审阴阳,详参形证脉色,辨而治之,庶无误也。”
其治法应以调气养血为主,而具体的方法又当根据病情来决定。血虚宜补血益气,脾虚宜健脾和胃,肝郁宜调肝解郁,肾虚宜滋肾培元,血瘀宜活血通瘀,心肾不调宜养心益肾。临床时,当察其偏寒偏热,夹湿夹痰等不同情况,随证加减。
1.血虚型
(1)症状:经来先后无定期,色淡量少;经后腹部反痛,喜抚按;心虚易惊,食眠欠佳,精神疲惫,腰膝酸软,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象细弱。
(2)治法:养营补血,益气扶脾。
(3)方药:小营煎(《景岳全书》)。当归6g、熟地黄9g、炒白芍9g、山药12g、枸杞9g、炙甘草6g。
(4)服法:水煎服。
(5)加减法:梦多自汗者,加枣仁9g,茯神9g,浮小麦15g。
(6)兼证:兼气虚,经量多,神疲气短,面无血色,苔薄舌质淡,脉虚弱。宜气血双补,八珍汤(《证治准绳》)主之。党参12g、白术12g、茯神12g、秦归6g、熟地黄12g、白芍6g、川芎3g、甘草3g水煎,温服。如心烦不眠,头晕耳鸣者,加枣仁9g,山茱萸9g,阿胶珠9g。
2.脾虚型
(1)症状:经行或先或后,或断或续,色淡;面色苍黄,精神疲倦,手足不温,心悸气短,有时腹胀,口淡无味,食少易吐,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濡。
(2)治法:培土扶脾。
(3)方药:加减参苓白术散。党参15g、茯神6g、白术9g、甘草6g、木香6g、砂仁3g、怀山药12g、扁豆12g。
(4)服法:水煎,温服。
(5)加减法:腹痛者,加焦艾9g;腰痛者,加杜仲12g,续断9g。
(6)兼证:脾虚偏寒,经行无定期,色紫黑,量较多而质薄;心跳心累,手足不温,胃脘不舒,时欲热饮;舌淡苔白,脉虚迟。宜温中散寒,益气调血,温胃饮(《景岳全书》主之。党参12g、白术12g、扁豆15g、陈皮3g、干姜6g、炙甘草6g、当归6g。水煎,温服。腹痛者,加吴茱萸3g;呕吐者,加半夏6g,砂仁3g。
3.肝郁型
(1)症状:经来时先时后,时多时少,色较正常,间有凝块;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头晕,精神抑郁,舌红,苔薄微黄,脉弦数。
(2)治法:清肝解郁,佐以调经。
(3)方药:解郁调经汤。牡丹皮6g、秦归6g、白芍9g、白术6g、柴胡6g、山栀子9g、黄芩6g、红泽兰12g。
(4)服法:水煎,空腹,温服。
(5)加减法:腹痛经行不利者,加桃仁3g。
(6)兼证:兼肾虚者,经行时断时续;潮热头晕;舌淡红,苔微黄,脉弦细。宜调肝养肾,定经汤(《傅青主女科》)主之。秦归9g、白芍9g、熟地黄15g、菟丝子9g、怀山药15g、茯苓9g、柴胡9g、黑芥穗3g、香附6g。水煎,温服。潮热甚者,加地骨皮9g;量多而行经时间长者,去当归、香附,加阿胶珠6g。
4.肾虚型
(1)症状:月经或先或后,时多时少,色淡质薄;头晕耳鸣,腰部酸胀,夜尿增多,神疲食少,便溏,或潮热胁痛;舌淡苔薄,脉沉弱或细数而弦。
(2)治法:养阴固肾。
(3)方药:固阴煎(《景岳全书》)。党参12g、熟地黄12g、山药12g、山萸肉9g、远志3g、菟丝子9g、续断9g、五味子3g、炙甘草6g。
(4)服法:水煎,空腹,温服。
(5)加减法:少腹冷痛,小便清长者,加官桂2.4g,附子9g。
(6)兼证:兼肝郁者,经色正常或量少;胸胁胀满作痛,舌无津液,咽干口燥;脉细弱或虚弦。宜滋肾调肝,一贯煎(《柳州医话》)主之。北沙参15g、麦冬9g、生地黄9g、当归身6g、枸杞9g、川楝子9g。水煎,微温服。口苦燥者,去川楝子、当归,加酒炒黄连3g,阿胶珠6g。
5.血瘀型
(1)症状:经行无定期,量乍多乍少,色紫有块,小腹胀痛拒按,口燥不欲饮水,小便不畅,大便燥结,舌黯红或有紫色斑点,脉沉而涩。
(2)治法:活血祛瘀。
(3)方药:生化通经汤。酒丹参12g、香附9g、土牛膝9g、当归尾6g、桃仁6g、红花3g、泽兰12g。
(4)服法:水煎,温服。
(5)加减法:少腹痛甚者,加乳香6g。
(6)兼证:体虚者,兼见腰腹酸痛,脉虚而涩。宜去瘀生新,养血调经,丹参散(《妇人良方大全》)主之。丹参30g(古方不拘多少)研为细末,每服6g,酒调,食前服。
6.心肾不调型
(1)症状:经行无定期,色较正常而量少;性情急躁,时或抑郁不舒,心悸怔忡多梦,食少胸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数。
(2)治法:养心益肾。
(3)方药:柏子养心汤。柏子仁12g、茯神12g、丹参12g、枣仁9g、枸杞9g、熟地黄9g、郁金6g、泽兰15g。
(4)服法:水煎,温服。
(5)加减法:虚烦口渴,无自汗及欲呕者,加栀子炭6g,豆豉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