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疗

五、治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以病毒感染者多见。中医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治疗上需分寒热、虚实、表里,以辨证治疗为基本原则,分而治之。单纯的病毒感染可用纯中医治疗。如为细菌感染或病毒合并细菌感染病情严重者,可酌情选用相应的抗生素。

(一)辨证治疗

本病以邪在肺卫多见,辨证多属于表实证,但必须根据病情,求其病邪的性质,区别风寒、风热或暑湿等兼夹之证。治疗遵“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采取解表达邪的原则,风寒治以辛温发汗,风热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体虚感邪则应扶正与解表并施,不可专行发散,重伤肺气。

1.外感风寒

证候特点: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脉紧。

治法:辛温解表。

推荐方剂:荆防败毒散加味。

基本处方:荆芥12g,防风12g,川芎9g,羌活10g,独活10g,柴胡12g,紫苏6g(后下),前胡12g,枳壳10g,茯苓12g,桔梗12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表寒重者,加麻黄6g、桂枝12g以加强辛温散寒之力;风寒夹湿者加苍术10g、白芷10g以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2.外感风热

证候特点: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推荐方剂:银翘散加减。

基本处方:金银花15g,芦根20g,连翘15g,牛蒡子10g,荆芥10g,淡竹叶10g,甘草6g,薄荷6g(后下),土牛膝15g,岗梅根15g,苍耳子10g,桔梗12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头胀痛较重者加桑叶、菊花以清利头目;咳嗽痰多者加浙贝母12g、前胡12g、杏仁12g化痰止咳;咳痰稠黄,加黄芩15g、鱼腥草20g、瓜蒌皮12g清化痰热;咽喉红肿疼痛灼热配蒲公英20g、射干12g、玄参12g解毒利咽;如风热化燥伤津,或秋令感受温燥之邪,见痰稠难咯,舌红少津等燥象者,可配沙参12g、天花粉15g以清肺润燥。

3.外感暑湿

证候特点:暑天外感,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呕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表。

推荐方剂:加味新加香薷饮。

基本处方:香薷10g(后下),扁豆花10g,厚朴12g,金银花、连翘各15g,青蒿9g(后下),藿香12g(后下),滑石30g,芦根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兼暑湿泄泻,可加黄连9g、薏苡仁24g清暑化湿止泻;若胃纳不佳者加布渣叶10g、谷麦芽各20g;若兼肺热咳嗽者加浙贝母12g、桔梗12g清热化痰止咳;若头重身痛较甚者加羌活10g、秦艽12g以疏风祛湿止痛。

4.表寒里热

证候特点: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痛,咳嗽气急,痰黄黏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间,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推荐方剂:双解汤。

基本处方:麻黄10g,防风10g,荆芥6g(后下),薄荷6g(后下),黄芩12g,栀子10g,连翘15g,生石膏20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咳喘重者,加杏仁、桑白皮、枇杷叶止咳平喘;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

5.气虚感冒

证候特点:素体虚弱,外感之后,恶寒较甚,发热,汗自出,倦怠,短气乏力,咳嗽,咳痰无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推荐方剂:参苏饮加减。

基本处方:人参6g(另炖),紫苏10g,前胡12g,法半夏10g,茯苓12g,桔梗10g,陈皮6g,枳壳12g,葛根20g,大枣5枚,生姜3片,炙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方中人参通常可采用东北人参或高丽参,若无人参可改用参须10g代替。若表虚自汗,可加用黄芪20g、防风10g益气固表;若风寒头痛较甚,可加用羌活12g、川芎9g疏风散寒止痛。

6.阴虚感冒

证候特点:素体阴虚,感受外邪后,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推荐方剂:加减葳蕤汤加味。

基本处方:玉竹12g,葱白6g,桔梗12g,桑叶12g,沙参12g,杏仁10g,白薇6g,淡豆豉10g,薄荷6g(后下),大枣3枚,炙甘草1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表证较重者,可加银柴胡10g、葛根20g以祛风解表;口渴明显,可加麦门冬10g、玄参10g以养阴生津;咽干较甚,咳痰不利者,可加牛蒡子12g、射干10g、瓜蒌皮15g;若咳嗽胸痛,痰中带血者,可加鲜茅根15、侧柏叶12g、仙鹤草20g清热凉血止血。

7.阳虚感冒

证候特点:素体阳虚,头痛,恶寒,身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咳痰稀薄,舌淡胖苔白,脉沉无力。

治法:助阳解表。

推荐方剂:再造散加减。

基本处方:黄芪15g,人参6g(另炖),桂枝9g,甘草3g,熟附子3g,细辛5g,羌活10g,防风10g,川芎10g,生姜3片。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方中人参通常采用吉林参或高丽参,如无人参可改用党参20g代替;若兼咳嗽者加杏仁12g;如感受风寒湿邪而症见肢体酸重、疼痛,可加苍术、薏苡仁、秦艽、独活,散寒祛湿止痛;若为肢体屈伸不利,喜暖畏寒者,可加当归12g、防己12g,补益气血,祛风通络。

8.血虚感冒

证候特点:平素阴血亏虚,感受外邪,身热头痛,微寒无汗,面色不华,唇甲色淡,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

治法:养血解表。

推荐方剂:葱白七味饮加减。

基本处方:葱白连根9g,葛根15g,防风12g,淡豆豉9g,生姜3片,生地黄10g,麦门冬10g,川芎9g,白芍12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恶寒较重加紫苏10g、荆芥10g散寒解表;身热较甚加金银花15g、连翘12g、黄芩15g清热解毒;胃纳不佳加陈皮10g理气健胃。

(二)其他治疗

1.中成药

(1)板蓝根冲剂:适用于风热感冒。每次15g,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预防时行感冒,每日15g,连服5日。

(2)银黄口服液:适用于风热袭表者。每次10~20mL,每日3次。

(3)银翘解毒片:适用于风热感冒。每次4~8片,每日3次。

(4)正柴胡饮冲剂:适用于风寒感冒。每次10g,每日3次,开水冲服。

(5)抗病毒口服液:适用于风热感冒。每次10~20mL,每日3次。

(6)小柴胡冲剂:适用于外感邪在少阳。每次1~2包,每日3次。

(7)新癀片:适用于急性扁桃体炎。每次4片,每日3次。

(8)十味龙胆花颗粒:适用于急性扁桃体炎属风热者。每次3g,每日3次。

(9)连花清瘟胶囊:适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属热毒袭肺。每次4粒,每日3次。

(10)穿琥宁注射液:适用于风热感冒。每次40~80mg,肌注,每日3次;每次4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

(11)双黄连粉针剂:适用于风热感冒者。按每次每千克体重60mg稀释后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12)清开灵注射液: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见有发热者。每日2~4mL,肌注;重症患者静脉滴注,每日20~40mL,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稀释后使用。

(13)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适用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静脉滴注,6个月以上患儿每天用量250mL,6个月以下婴儿150mL,疗程3~5天。

(14)热毒宁注射液: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风热证)所致的高热、微恶风寒、头身痛、咳嗽、痰黄等症。每次20mL,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

(15)喜炎平注射液:适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扁桃体炎等。成人每次50~100mg,肌内注射,每日2~3次:或每日250~5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2.针灸

(1)辨证治疗

1)风寒感冒,取穴:列缺、迎香、支正、风门、风池。手法:列缺沿皮刺1寸,针尖向上,平补平泻;风门斜刺1寸,针尖对准对侧眼球,平补平泻,并可加灸;风池直刺2寸,针用泻法;迎香斜刺1寸,针尖对准鼻尖,平补平泻;支正直刺1寸,捻转补法。加减:风寒夹湿者,加阴陵泉、尺泽;兼气滞者,加肝俞、阳陵泉,均用泻法;气虚兼感风寒者,加膏肓、足三里;背身疼痛者,加肺俞、大杼用平补平泻法。

2)风热感冒。取穴:尺泽、鱼际、曲池、内庭、大椎、外关。手法:尺泽、曲池、外关直刺2寸,针用泻法;鱼际、内庭、大椎浅刺1寸,针用泻法,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加减:咽喉肿痛者,加少商,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夹暑热者,加中脘、足三里。

3)暑湿感冒。取穴:孔最、合谷、中脘、足三里、支沟。手法:孔最、支沟直刺2寸,合谷直刺1寸,均用泻法;中脘、足三里直刺3寸,均用补法。加减:高热者,加曲池、外关、大椎;恶心欲呕者,加内关;痰多者,加丰隆。

4)气虚感冒。取穴:大椎、肺俞、足三里、气海。手法:大椎、肺俞艾灸;足三里、气海直刺2~3寸,补法,或用温针灸。加减:夹痰者,加丰隆;恶寒者,加肾俞、关元。

(2)耳针疗法:取肺、气管、内鼻、耳尖、胃、脾、三焦。每次选2~3穴,强刺激,留针10~20分钟。

(3)腹针疗法:取穴中脘、下脘、上风湿点(双侧)。诸穴位均为浅刺。加减:咽痛者加下脘下(浅刺);高热不退加气海、关元。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采用轻捻转、徐提插的方法,针毕按进针顺序依次出针,起针过程中不提插不捻转。

(4)平衡针疗法:取咽痛穴(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感冒穴(半握拳,中指与无名指指掌关节之间凹陷)。针刺方法采用一次性1寸无菌毫针,平衡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快速针刺,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也不强调补泻,只要求通过提插或滞针手法获得针感即可。

3.穴位注射

取双侧曲池穴,每穴注入0.5~1mL柴胡注射液,每日2次,3日1疗程。适用于外感风热,热势较高者。

4.穴位敷贴

涌泉敷贴膏:白芥子、栀子、桃仁各20g,吴茱萸、樟脑各10g。研末,和匀,与鸡蛋清、面粉调成饼状,分贴于双侧涌泉穴,用布包扎,再用热水袋加温片刻。一日后取下,如不效,再续贴一次。适用于感冒咳嗽较甚者。

5.拔罐疗法

(1)取大椎、风门、肺俞,用三棱针点刺后以闪火法将中号罐吸附于穴位上,出血1~2mL,留罐15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风热感冒。

(2)走罐:患者俯卧,将液状石蜡油涂于背部,取3号火罐,沿督脉、膀胱经内侧循行线背俞穴、夹脊穴,从上至下刮拉数次,以皮肤潮红,皮下微见出血点为度;亦可在肺俞、中府处留罐,还可据辨证加用针刺相应穴位。每日1次。适用于感冒属实证者。

(3)取大椎、中府(双)、肺俞(双),如患者伴有烦躁或者嗜睡或者谵语时,加用灵台、神道。上述每个穴位拔5~15分钟,灵台、神道两穴用一罐拔双穴。每日1次。适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热者。

6.推拿疗法

(1)拿风池,按风府、风门穴,推风池、肩井、肺俞穴,时间约8分钟。推印堂、太阳、头维、迎香穴,时间约6分钟。然后抹额部。若鼻塞较甚者,再按迎香;继之拿合谷、手三里穴。从脊柱的大椎到命门穴及其两侧的背部用平推法治之。最后用单手拿颈部,按脊柱两侧及双手拿肩井穴结束,每日1次。适用于各型感冒。

(2)走罐:患者俯卧,将液状石蜡油涂于背部,取3号火罐,沿督脉、膀胱经内侧循行线背俞穴、夹脊穴,从上至下刮拉数次,以皮肤潮红,皮下微见出血点为度;亦可在肺俞、中府处留罐,还可据辨证加用针刺相应穴位。每日1次。适用于感冒属实证者。

(3)取大椎、中府(双)、肺俞(双),如患者伴有烦躁或者嗜睡或者谵语时,加用灵台、神道。上述每个穴位拔5~15分钟,灵台、神道两穴用一罐拔双穴。每日1次。适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热者。

(段祥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