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原则
胃癌不仅是在胃部发生的局部性疾病,更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因此,在胃癌的辨证中,要注重患者的整体情况和局部肿瘤的变化情况。总体来说,基本的辨证思路可循胃癌为本虚标实之病,辨正虚的脏腑定位;辨邪实的主要特征。胃癌辨证具体分为8个基本证型,辨证标准如下;复合证型,以基本证型为组合,如脾虚痰湿、气血两虚、热毒阴虚等。治疗上应谨守病机,治病求本,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注重健脾益气。并可在辨证的基础上,合理加用一些具有明确抗癌作用的中草药,如山慈菇、天龙、夏枯草、蛇舌草、藤梨根、野葡萄藤、半边莲、半枝莲、龙葵、蛇莓等。
(二)基本辨证分型与治疗
1.虚证
(1)脾气虚证
主症特点:以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共见,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基本方:太子参12g,白术12g,茯苓12g,薏苡仁30g,谷芽30g,麦芽30g,鸡内金15g,陈皮9g。
加减:兼有痰湿内阻,可加半夏、南星等;腹胀明显,可加枳实、厚朴、大腹皮等;大便溏泄,可加赤石脂、补骨脂,诃子等。
(2)胃阴虚证
主症特点:以胃脘嘈杂、灼痛、饥不欲食与虚热症状共见,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生津。
方药:益胃汤加减。
基本方:生地12g,北沙参12g,麦冬15g,玉竹12g,芦根15g。
加减:胃脘灼热疼痛明显,可加煅瓦楞、黄连、吴茱萸等;口干少津,可加石斛、知母等。
(3)血虚证
主症特点:以体表肌肤黏膜组织呈现淡白以及全身虚弱,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补血养血。
方药:四物汤加减。
基本方:当归12g,生地12g,赤芍12g,川芎9g,黄芪15g,枸杞子15g,女贞子12g。
加减:纳呆,可加焦山楂、神曲、砂仁等;心悸失眠,可加淮小麦、柏子仁、珍珠母等;自汗盗汗,加碧桃干、糯稻根、浮小麦等。
(4)脾肾阳虚证
主症特点:以久泄久痢、水肿、腰腹冷痛等与虚寒症状共见,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右归丸加减。
基本方:附子6g,肉桂6g,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干姜6g,菟丝子12g。
加减:大便溏薄,可加补骨脂、赤石脂、禹余粮等;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可加黄芪、当归等;下肢水肿,可加车前子、泽泻等,呕吐明显,可加半夏、竹茹等。
2.实证
(1)热毒证
主症特点:以胃脘灼痛、消谷善饥等与实火症状共见,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清胃散或泻心汤加减。
基本方:黄连6g,黄芩9g,丹皮9g,生地12g,当归9g,升麻6g。
加减:大便秘结,可加生大黄、芒硝、厚朴,火麻仁等;呕血、便血,可加仙鹤草、血余炭、白及等。
(2)痰湿证
主症特点:以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痰湿内盛症状共见,苔腻,脉缓弱或沉细。
治法:化痰利湿。
方药:化痰散结汤加减。
基本方:苍术9g,白术12g,茯苓12g,半夏12g,天南星12g、当归尾9g、丹参9g,陈皮9g,甘草6g。
加减:胃脘胀痛,可加枳实元胡;口黏、舌苔白腻,可加藿香、佩兰、碧玉散等。
(3)血瘀证
主症特点:以固定疼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多细涩,或结、代、无脉。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基本方:丹参9g,檀香6g,砂仁6g,五灵脂9g,蒲黄9g。
加减:以肿块为主者,可加三棱、莪术、鳖甲、夏枯草、生牡蛎等;出血者,可加仙鹤草、生地榆、三七粉等。
(4)肝胃不和证
主症特点:以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基本方:柴胡9g,川芎9g,香附9g,枳壳9g,陈皮9g,芍药12g,甘草6g。
加减:嗳气呕吐,可加旋覆花、代赭石等;呃逆不止,可加刀豆、柿蒂等。泛酸胃痛,可加煅瓦楞、黄连、吴茱萸,延胡索等。
(苏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