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治疗
(一)体针疗法
1.处方
(1)主穴:合谷、颊车、承浆、劳宫。
(2)配穴:舌部有溃疡配金津、玉液点刺出血以泻心火;口臭大便干燥配天枢、三阴交;心烦失眠者配神门、复溜;腰酸膝软便溏者配肾俞、命门。
2.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直刺合谷穴1.0±0.2寸,直刺颊车穴0.4±0.1寸或向地仓穴方向斜刺颊车穴1.5±0.5寸;斜刺承浆穴0.4±0.1寸;直刺劳宫穴0.3±0.1寸。
(2)配穴: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金津、玉液穴均用消毒三棱针点刺放血数滴。直刺或向上斜刺内庭穴0.8±0.2寸;直刺天枢穴1.3±0.2寸,三阴交穴1.3±0.2寸;直刺神门穴0.3±0.2寸,直刺复溜穴1.0±0.2寸;直刺或向脊椎方向斜刺肾俞穴1.3±0.2寸。
每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运用中度刺激手法行针,捻转幅度2~3圈,捻转频率2~4个往复每秒、每次行针5~10秒。
3.按语
针灸治疗口腔溃疡机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解释。第一,临床证实,针灸能有效治疗急性和慢性炎症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针灸后,慢性者可见白细胞总数一时性增加,嗜中性白细胞总数先增高后恢复正常;急性者针后白细胞比数常随病情好转而下降,各类球蛋白也有所增高,肾上腺素皮质功能增强。第二,在对针灸对炎症灶微循环的影响研究中发现,针刺可使炎症灶吸收加快,淋巴管造影清晰。
(二)耳针疗法
1.取穴
口、舌、肺、肝、神门、肾上腺。阴虚火旺型加肾;心脾积热型加脾、心;脾肾阳虚型加脾、肾。
2.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长0.5寸毫针,斜刺浅刺所选耳穴,阴虚火旺型与心脾积热型均用重度刺激手法行针,捻转幅度为3~4圈,捻转频率为3~5个往复每秒;脾肾阳虚型用轻度刺激手法行针,捻转幅度1~2圈,捻转频率为1~3个往复每秒。每日操作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每次行针5~10秒。
(三)耳压疗法
1.取穴
口、舌、肺、肝、神门、肾上腺。阴虚火旺型加肾;心脾积热型加脾、心;脾肾阳虚型加脾、肾。
2.操作方法
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贴压。常规消毒后,用5mm×5mm的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于选用的耳穴上,主穴与配穴操作相同,每穴固定1粒。让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2~3分钟,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的痛感但不过分强烈为度。隔2~3天更换1次,双侧耳穴交替使用。
(四)挑刺疗法
(1)大椎穴。
(2)操作方法:以大椎穴为中心,左右约1.5~2cm处各选2~3个点,呈弧形排列,消毒后持三棱针,从大椎穴开始挑断皮下纤维2~3根,依次挑大椎左右各点,然后挤压针孔,令其出血3~5滴,每周挑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