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1.取穴
上肢取曲池、内关、外关、合谷;下肢取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
2.操作
穴位局部常规消毒,进针后,以强刺激手法提插捻转,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二)温针法
1.取穴
上肢取阳池、八邪、合谷、外关、曲池,下肢取八风、太冲、足临泣、解溪、足三里。病发于手指者取上肢穴,病发于足趾者取下肢穴,病发于手指和足趾者同时取上下肢穴。
2.操作
皮肤常规消毒后,取28号1.5寸毫针,常规刺入所选穴位,针刺得气后,切艾条寸许若干段,置于诸穴针柄上,点燃之后徐徐燃烧,待自行熄灭。为避免艾段散落烧伤皮肤,可剪一圆形纸片中留小孔,预先套在针身覆盖在皮肤上。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5天为1个疗程。
(三)电针法
1.取穴
采用患侧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相配合,上肢取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邪、十宣点刺放血;下肢取足三里、三阴交、解溪、太冲、八风、十宣点刺放血。
2.操作
以28号毫针进针得气后,将G6805型电针治疗仪的一极接到曲池(足三里),另一极接到外关(三阴交)或合谷(解溪、太冲),采用连续波,频率60次/秒左右,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量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3天。
(四)烧山火针法
1.取穴
患者仰卧,取双侧曲池、外关、阳陵泉、绝骨四穴。
2.操作
以30号针灸针针刺,先刺曲池、阳陵泉,以三进一退烧山火手法行针2~3分钟,患者觉针下有温热感为度,随着针刺的增加,温热感渐扩散;后刺外关、绝骨,行平补平再手法,留针40分钟,其间行针1次,刺后无温热感者配合温针灸。每日1次。
(五)夹脊针刺法
1.取穴
主穴取相应节段的夹脊穴,即颈广胸,夹脊穴、腰1~骶2夹脊穴;配穴取外关、合谷、后溪、足三里、太溪、太冲、侠溪等。
2.操作
常规针刺后,用泻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天后行下1疗程。
(六)反穴位埋线法
1.取穴
上肢取外关、合谷、中渚;下肢取三阴交、行间、足临泣。寒邪阻络型取外关、八邪、三阴交、八风;脾肾阳虚型取脾俞、背俞、关元、曲池、足三里;气滞血瘀型取曲池、外关、合谷、中渚、血海、三阴交、行间、侠溪。
2.操作
用注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用装有0号羊肠线1~2cm的9号穿刺针,直刺入穴内2cm,注入羊肠线,外盖敷料。15天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
(七)穴位注射法
1.取穴
上肢取曲池、内关、外关、合谷;下肢取足三里、三阴交、悬钟。
2.药物
丹参和当归注射液各4ml,维生素B1100mg,654-2 10~20mg,血管舒缓素10单位。
3.操作
根据病情选用以上药物中的一种,取患肢2个穴位交替轮流注射,每日1~2次,15次为1个疗程。
(八)反头针法
1.取穴
血管舒缩线(即肿胀线)、运动区上肢部分(若病在足趾,则取下肢部分)。
2.操作
常规消毒后,选28号2寸毫针与头皮呈30°夹角进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九)耳针法
1.取穴
指、趾、腕、踝、神门、交感。
2.操作
电针或毫针刺法,每日1次。疼痛甚者可用埋针法长时间留针,每日按压5次以加强针感。
(十)耳压法
1.取穴
双耳热穴、皮质下、交感、心、肺、耳大神经点、右肝、左脾、指。
2.操作
常规操作,耳穴上贴以黄荆子,并施以手法,使患者感到耳郭发热,并传至肩背、胸部、双手指为宜。每3~5日1次,每次20分钟,5次为1个疗程。
(十一)艾灸法
1.取穴
病在上肢取少泽、前谷、关冲、腕骨、液门、阳池、中冲、劳宫;病在下肢取至阳、束骨、足临泣。
2.操作
选准以上穴位后,点燃艾条,置于距穴位2~3cm处艾灸,以局部发红、发热且患者感到舒适为度。对特别感到麻冷的部位重灸。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十二)隔姜灸
1.取穴
命门、肾俞、脾俞。
2.操作
选准以上穴位,切好适当大小姜片(厚约2cm)置于穴位上,做好艾炷后置于姜片上点燃,燃尽再燃1壮,如此3壮。每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
(彭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