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复杂,未完全阐明,发病基础是患者不同程度的糖代谢障碍,基本病因是胰岛素不足、靶细胞功能不全和脱水。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使原有糖代谢障碍加重,胰岛对糖刺激的反应减低,胰岛素分泌减少,肝糖原分解增加,血糖显著升高,严重的高血糖和糖尿引起渗透性利尿,致使水及电解质大量自肾脏丢失。由于患者多有主动摄取能力障碍和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故高血糖、脱水及高血浆渗透压逐渐加重,最终导致HNDC的发生。
HNDC与酮症酸中毒都是由于胰岛素不足而引起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两者均有高血糖、脱水和不同程度的电解质丢失,但典型的HNDC与典型的酮症酸中毒之间在临床表现上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而言,前者多见于中、老年人,高血糖、脱水和高血浆渗透压情况较酮症酸中毒严重,但常无或仅有轻度酮症酸中毒;后者则常见于年轻的1型糖尿病,高血糖和脱水程度较轻,但常有中度或严重的酮症酸中毒,造成HNDC和酮症酸中毒差别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
(1)HNDC患者有相对较高的胰岛素分泌,足以抑制脂肪的分解和酮体的生成,但不能阻止其他诱因造成的血糖升高。也有人认为二者无明显差异,部分HNDC患者血浆胰岛素水平呈现低不可测。
(2)HNDC患者血浆生长激素和儿茶酚胺水平低于酮症酸中毒,而这两种激素均有较强的促进脂肪分解及酮体生成的作用。但也有人认为,这两种激素在二者间无显著差异。
(3)HNDC患者脱水严重,而严重的脱水不利于酮体的生成,老年人体内水的储备低于年轻患者,又常可有口渴中枢敏感性降低及肾功能不全等,因而脱水多较酮症酸中毒严重。脂肪酸β-氧化及酮体的生成均需要水的参与,故严重脱水可影响酮体的产生。此外,严重脱水可造成血液浓缩,肾脏排糖障碍,引起更严重的高血糖。
(4)HNDC患者肝脏生酮功能障碍,肾脏排糖能力下降,致使血糖很高而酮症很轻。正常人在高血糖状态下,每小时可自尿排出葡萄糖20g,故肾功能正常者血糖一般不会超过27.8mmol/L(500mg/dL)。约90%的本症患者伴有肾脏病变,排糖功能障碍,使血糖严重升高。
(5)严重的高血糖可能与酮体生成之间有相互拮抗作用。临床上常可发现HNDC患者有严重的高血糖却无明显的酮症酸中毒,而酮症酸中毒患者有显著的酮症酸中毒而血糖水平相对较低这一现象。这种现象可能因为:HNDC患者在高糖及脱水的状态下,机体肝脏的酮体生成抑制;而酮症酸中毒患者在大量利用脂肪酸氧化生成酮体时,机体血浆NAD/NADH的比值下降导致糖异生所必需的丙氨酸水平降低,从而抑制肝糖异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