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辨证论治

五、辨证论治

1.风热血热证

症状:常见于进行期,皮损不断增多,疹色鲜红,鳞屑较多,自觉瘙痒,常于夏季加重,伴怕热,心烦、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疏风消热,凉血消斑。

方药:消风散(当归、生地黄、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仁、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合犀角地黄汤(水牛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

加减举例:小便黄者,加白茅根;瘙痒较重者,加白鲜皮;皮疹颜色暗红者,加紫草、大青叶。

中成药:白疕丸祛风攻毒、除湿止痒;或克银丸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或银屑灵祛风燥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2.血虚风燥证

症状:常见于静止期,病情稳定,皮疹不再扩大,色淡红,基本无新皮疹出现,旧皮疹也无明显消退,皮肤干燥,或有苔癣样变。伴头晕眼花、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脉濡细。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

方药:当归饮子(当归、生地黄、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生甘草)。

加减举例:瘙痒重者,加蝉蜕、白鲜皮;血虚重者,加熟地黄、何首乌;阴虚症者,加麦冬、天冬。

中成药:克银丸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或润燥止痒胶囊养血滋阴、祛风止痒、润肠通便;或紫丹银屑胶囊养血祛风、润燥止痒;或银屑灵祛风燥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3.湿热蕴结证

症状:多见于脓疱型,好发于腋窝、腹股沟等皱襞部位,红斑糜烂,浸渍糜烂、瘙痒,或掌跖部位有脓疱,多阴雨季节加重,伴胸闷纳呆,神疲乏力,沉重,或带下增多,色黄,苔薄黄腻,脉濡滑。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萆薢渗湿汤(萆薢、薏苡仁、土茯苓、滑石、牡丹皮、泽泻、通草、黄柏、大黄)。

加减举例:偏热重者,加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偏湿重者,加滑石。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清肝胆、利湿热;或银屑灵祛风燥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或郁金银屑片疏通气血、软坚消积、清热解毒、燥湿杀虫。

4.火毒炽盛证

症状:多见于红皮病型和脓疱型,全身皮肤发红或呈暗红色,甚则稍有肿胀,大量脱屑,皮肤灼热,或密布散在小脓疱。伴壮热,口渴,心烦,便干溲赤,舌红绛苔薄,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

加减举例:热毒较甚者,加石膏、知母;皮损颜色较暗者,加紫草。

中成药:克银丸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或清热暗疮丸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或银屑灵祛风燥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5.瘀滞肌肤证

症状:见于静止期或退行期。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终年不愈,皮损紫暗或色素沉着,鳞屑较厚,肌肤甲错,或伴有关节活动不利,舌有瘀斑,苔薄,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养血润燥。

方药: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

加减举例:皮损色紫暗,病情严重血瘀较重者,加三棱、莪术。

中成药:润燥止痒胶囊养血滋阴、祛风止痒、润肠通便;或紫丹银屑胶囊养血祛风、润燥止痒;或银屑灵祛风燥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6.风寒湿痹证

症状:皮疹红斑不鲜,鳞屑色白较厚,抓之易脱,常冬季加重或复发,夏季减轻或消失,伴畏寒,关节痛楚,瘙痒不甚,苔薄白,脉濡滑。

治法:疏风散寒,和营通络。

方药: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加减举例:关节畸形,功能障碍者,加羌活、独活、桑寄生、桑枝、威灵仙。

中成药:克银丸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或防风通圣丸解表通里、清热解毒;或银屑灵祛风燥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7.肝肾不足证

症状:皮疹颜色不鲜,色淡,鳞屑不多,较薄,抓之易脱,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乏力,女性可出现月经不调,量小,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仙茅、淫羊藿、巴戟天、当归、黄柏、知母、川芎、芍药、熟地黄。

加减举例:肝肾亏虚甚者,加女贞子、墨旱莲、紫河车。

中成药:归肾丸滋阴养血、填精益髓;或复方虫草养血颗粒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或白凤饮补肝肾、益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