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经后期

二、月经后期

(一)概述

月经后期,又称为经迟,是指月经过期七八日,甚至延迟至十余日始来,并伴有全身不适或其他症状的一种疾病。发生月经后期,有血寒、血热、血虚、血瘀、气郁、痰阻等原因。如经行后期而量少色淡,畏寒喜热的,属于血寒。《妇人规》说:“凡血寒者,经必后期而至。血何以寒?亦惟阳气不足,则寒从中生,而生化失期,是即所谓寒也。”如色紫有块,兼见腹痛脉数苔黄,此属血热后期。《妇人规》又说:“其有阴火内烁,血本热而亦每过期者,此水亏血少,燥涩而然。”若禀赋不足,身体瘦弱,以致月经不能应期而来的,是为血虚。《丹溪心法》说:“过期而至,乃是血虚。”如经血瘀留涩滞,腹痛拒按,则属血瘀。《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经来往后退,日过三旬后者,属血...若绝紫血多,腹胀痛者,则属气实,血多瘀滞,有余之病也。”此外,也有由于气郁的,《妇科玉尺》说:“妇女经不调者,或由诸般气滞也。”《女科经纶》引方约之语:“凡妇人病......多是气血郁结,故治以开郁行气为主。”还有由于痰涎阻滞,致经水推后的,《万氏女科》说:挟痰者,痰涎壅滞,血海之波不流,故有过期而经始行,或数月而经一行。”

从以上这些论述看来,月经后期的原因仍不外寒热虚实,只要临床时具体分析病情,注意兼证,就可做出正确的诊断。

(二)辨证论治

月经后期,既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属性,自然就会出现不同的症状。临床上,应根据经量、经色及全身症状,结合舌色和脉象,仔细分辨,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妇人规》说:“凡阳气不足,血寒经迟者,色多不鲜,或色见沉黑,或涩滞而少;其脉或微或细,或沉迟弦涩;其脏气形气,必恶寒喜暖,凡此者皆无火之证。”这些记载说明,不能认为后期即为寒证,色紫黑即是有热,必须结合全身情况进行分析。这是辨证极需注意的问题。

1.血寒型

(1)症状:月经推后,经色黯红或淡红,量不多;面色青白或萎黄,喜热畏寒,形体倦怠,少腹冷痛,得热则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或细弱。

(2)治法:温经散寒。

(3)方药:温经汤(《和剂局方》)。党参15g、牛膝6g、当归9g、川芎6g、桂枝6g、牡丹皮6g、甘草6g、芍药9g、莪术6g。

(4)服法:水煎,温服。

(5)加减法:经量多者,去牛膝、莪术,加焦艾9g。

(6)兼证:①兼气虚:经色淡,量多,质薄;腰腹或有胀痛,精神不振,大便溏薄,脉迟而虚。宜益气温经,佐以养血,加味十全大补汤主之。党参15g、黄芪15g、肉桂3g、白术9g、茯神9g、秦归6g、川芎3g、白芍9g、熟地黄(砂仁炒)12g、阿胶9g、(化冲)蕲艾6g、炙甘草6g。水煎,温服。经量过多者,去训芎,加乌贼骨15g;②兼气滞:经色晦暗,量不太多,少腹痛,腰胀,微恶寒,苔白脉迟。宜温寒行滞,调气活血。加减苍莎饮主之。茅苍术6g、云苓9g、香附9g、台乌6g、炮姜3g、红泽兰12g、秦归6g、川芎6g、血木通6g。水煎,温服。

2.血虚型

(1)症状:经行后期,色淡量少;身体瘦弱,面色苍白带黄,皮肤干枯,头晕,时有痛感,耳鸣眼花,心悸不眠,腰酸腿软,四肢清冷,大便燥结;舌淡无苔,脉象虚细。

(2)治法:补血为主,佐以益气。

(3)方药:归地滋血汤。秦归12g、熟地黄9g、鹿角霜9g、党参12g、桑寄生12g、白术9g、枸杞9g、山萸肉9g、香附9g。

(4)服法:水煎,空腹服。

(5)加减法:量少色红,时感烦躁者,去鹿角霜、枸杞、山萸肉,加丹参12g,泽兰9g。

(6)兼证:兼气虚,经行量少,精神萎靡,面色淡黄不润;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宜补气益血。八珍汤(《证治准绳》)主之。党参12g、白术12g、茯神12g、秦归6g、熟地黄12g、白芍6g、川芎3g、甘草3g。

(7)服法:水煎,空腹,温服。

3.血热型

(1)症状:经行后期,量少色紫黑有块;少腹胀痛,口渴喜饮,心中烦热;苔黄舌绛,脉数。

(2)治法:凉血清热,佐以滋阴。

(3)方药:滋阴活血汤。当归6g、白芍9g、熟地黄9g、天冬9g、麦冬9g、天花粉9g、红花3g、桃仁3g、山栀子9g。

(4)服法:水煎,温服。

(5)加减法:热甚口燥渴者,去当归、熟地黄,加生地黄9g。

(6)兼证:血热兼阴虚,经量少,色紫红;腹不胀痛,时作潮热,口干燥,手足心发热;苔薄黄少津,舌质红,脉虚数。宜养阴清热,加减一阴煎主之。生地黄12g、芍药9g、熟地黄9g、知母9g、地骨皮9g、麦冬9g、炙甘草1.5g。水煎,空腹服。潮热甚者,去熟地黄,加重生地黄为24g,加青蒿6g,鳖甲12g。

4.血瘀型

(1)症状:月经推后,色乌黑有块;腹胀痛拒按,块下痛稍减,腰胀腿酸,舌质紫黯,苔白润,脉沉实。

(2)治法:行血散瘀,佐以理气。

(3)方药:过期饮(《证治准绳》)。当归6g、白芍6g、香附6g、熟地黄6g、川芎3g、红花2.1g、桃仁泥2.1g、莪术6g、木通6g、肉桂2.4g、甘草3g。

(4)服法:水煎,食前,温服。

(5)加减法:腹痛剧烈,经行不利者,倍用红花、桃仁、莪术。

(6)兼证:兼气滞,量少色黑有凝块,经期延长;面色不润;苔薄白,脉沉紧或弦涩。宜行气逐瘀,加减牛膝汤主之。土牛膝9g、归尾9g、酒丹参9g、桃仁9g、香附9g、台乌6g、延胡索9g、檀香9g。

5.气郁型

(1)症状:月经推后,行而不畅,量少,色较正常;经前少腹胀痛,胀甚于痛或连及胸胁,时痛时止;胸脘满闷,时欲嗳气,精神抑郁;舌淡苔白,脉弦涩,或滑而无力。

(2)治法:理气舒郁,佐以活血。

(3)方药:九味香附丸(《济阴纲目》)。川芎8g、酒芍8g、生地黄8g、陈皮4.5g、(去白)小茴香3g、(炒)白术15g、黄芩9g、当归6g、香附9g。

(4)服法:共研细末,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9g,食前以酒或白开水服下。

(5)兼证:如气郁兼寒,经量正常,色黑,间有血块;腰腹微有胀痛;苔薄白而润,脉沉迟或沉弦。宜散寒调气,佐以活血,加味佛手散主之。当归9g、川芎6g、党参12g、香附12g、台乌6g、吴茱萸6g、桑寄生12g、延胡索6g。水煎,温服。

6.痰湿阻滞型

(1)症状:月经错后,色淡而黏稠;白带甚多;身体肥胖,胸闷脘胀,痰多,胃纳减少;舌淡苔白腻,脉象弦滑。

(2)治法:除湿导痰,佐以行血。

(3)方药:加味二陈汤(《沈氏尊生书》)。当归9g、川芎6g、茯苓9g、半夏9g、陈皮9g、甘草3g。

(4)服法:水煎,温服。

(5)兼证:①兼脾虚:心悸气短,大便溏薄;月经前白带甚多,精神疲倦,面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滑。宜补气祛痰,六君子汤(《和剂局方》)主之。党参15g、茯神12g、白术9g、法半夏9g、陈皮6g、炙甘草3g、水煎,温服。量少色淡者,加香附9g,当归19g,延胡索9g;脘腹作痛,饮食减少者,加木香9g,砂仁4.5g;②兼血虚:经色淡而量少;面色苍白或淡黄,头晕心悸;舌质淡红,脉细滑。宜养血祛痰,导痰调经汤主之。秦归9g、丹参9g、橘红4.5g、建菖蒲3g、竹茹9g、泽兰12g。水煎,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