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辨证论治
(一)辨证原则
肝癌往往病情较重,进展迅速,变化多端,进展的每一阶段又具有各自的症状及体征,应抓住辨证要点,辨证论治,突出中医治疗的特色和优势。
1.首辨虚实
“邪实”表现为胁痛、纳呆、腹胀、便秘、甚至出现发热、黄痘、腹腔积液等;“正虚”多为耗气伤阴,表现乏力、消瘦、贫血、低热、舌红少津等,为气虚阴亏之象。
2.次辨脏腑
在脏责之于肝、脾、肾,在腑当责之于胆、胃。
3.再辨气血阴阳
据各脏腑特性及肝癌的发病特点,主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滞、血瘀,另外还有湿热、水湿征象。
4.最后辨危候
晚期可见黄疸、昏迷、血证、鼓胀等危候。肝癌发病隐匿、进展迅速,大多发现时即出现晚期危侯,或疾病迅速进展至晚期,此时往往虚实夹杂、证型兼夹,难以用简单的辨证,此期处理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往往需要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解决。
在临床实践中,肝癌的辨证论治首先要分清虚实,然后辨明病之脏腑,属实属虚,肝之虚证在脾主要为其气虚和阳虚,在肝主要为阴虚和血虚,在肾为阴虚和阳虚;肝之实证在肝主要为气滞、血瘀和湿热,在脾主要为水湿。在肝癌的不同阶段虚实夹杂,病机复杂,需详加辨析。
(二)治疗要点
肝癌其本质为虚、毒、瘀,基本病机为脾气亏虚、瘀毒内结,中医治疗以健脾理气、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基础,同时根据证型偏重或兼夹证型予以加减用药,以达标本兼顾、扶正祛邪、控制病灶、改善症状之目的。
(三)基本辨证分型与治疗
1.虚证
(1)脾气虚证
主症特点:主症以食少易胀,大便不成形,神疲体倦,易乏力为主;次症为肢体水肿,少量腹腔积液,口淡不和,易生痰涎;兼或:贫血消瘦,鼻衄,齿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少力。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基本方:太子参12g,珠儿参12g,炒白术12g,茯苓12g,生黄芪12g,当归6g。
加减:大便溏薄,可加白扁豆、怀山药、补骨脂等;下肢水肿,可加牛膝、泽泻、玉米须等。
(2)肝肾阴虚证
主症特点:主症以头晕耳鸣,头面或五心烦热,口咽干燥为主;次症为胁肋隐痛,烦躁易怒,腰膝酸软,口咽干燥;兼或消瘦盗汗,夜寐多梦,午后低热,大便干结,牙宣鼻衄。舌体瘦,质红或偏红,苔薄少不润,脉沉细或见弦数。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一贯煎或二至丸加减。
基本方:北沙参15g,天门冬15g,玄参15g,生地12g,麦冬12g,五味子6g,枸杞子12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
加减:大便干结,可加生大黄、瓜蒌子、枳实等;小便短赤,可加大蓟、车前草等。
(3)脾肾阳虚证
主症特点:主症以畏寒肢冷,精神不振,大便溏薄,肢体水肿为主;次症为腰膝酸软,腹胀纳少,完谷不化,久泄不止;兼或腹痛隐隐,喜温喜按,腹大胀满,早宽暮急,小便不利,心悸咳喘;舌质淡或淡胖有齿印,苔白,脉沉缓或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理中丸合右归丸加减。
基本方: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干姜6g,八月札15g,陈皮9g,附子6g,肉桂6g,怀山药30g,菟丝子12g。
加减:腰膝酸软,可加桑寄生、杜仲、狗脊等;腹泻不止,可加补骨脂、诃子、赤石脂等。
2.实证
(1)肝郁气滞证
主症特点:主症以腹部、胸胁胀闷不舒,或攻窜胀痛为主;次症嗳气泛酸,情志抑郁或易怒,症状与情绪波动相关;兼或瘰疬癥瘕、月经不调;舌质淡红,苔薄或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基本方:柴胡12g,郁金9g,佛手12g,香橼12g,香附12g,白芍12g,甘草6g。
加减:泛恶或呕吐,可加陈皮、半夏、竹茹等;纳呆,可加焦六曲、谷芽、麦芽、鸡内金等;胁下肿块,可加夏枯草、生牡蛎、漏芦等;肝区痛甚,可加三棱、莪术、川楝子、元胡等。
(2)水湿泛滥证
主症特点:主症以全身水肿,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小便短少为主;次症为身体困重,胸闷,纳呆;兼或自利,利后反快,虽利腹仍胀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舌质淡红,苔白,脉缓。
治法;温阳化湿利水。
方药:实脾饮合真武汤加减。
基本方:附子6g,茯苓12g,白术12g,干姜6g,生姜9g,白芍12g,大腹皮9g,厚朴12g。
加减:腹腔积液,下肢水肿者,可加腹腔积液草、龙葵、半边莲等;胁下肿块,可加夏枯草、生牡蛎、漏芦等。
(3)湿热证
主症特点:主症以腹部痞闷或胁肋胀痛灼热,身目黄染,小便短赤为主;次症为腹大坚满,脘腹撑急,身热往来,汗出不解;兼或口干口苦,不欲多饮,厌食纳呆,烦躁懊恼;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清肝化湿汤加减。
基本方:岩柏30g,马兰根15g,土茯苓30g,田基黄30g,平地木30g,生薏苡仁30g,制南星9g,夏枯草12g。
加减:阳黄者,可加茵陈、垂盆草、虎杖等;阴黄者,可加熟附块、黄芪等。
(4)血瘀证
主症特点:主症以胁腹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入夜尤甚,或虽无痛而见呕血黑便为主;次症为胁下癥块硬痛不移,腹大坚满,脉络怒张;兼或:颈胸臂见血痣,手掌赤痕,面色黯黑,口渴但欲漱而不欲饮;舌质暗红或紫红可见瘀点瘀斑,苔薄或腻,脉细涩,或芤。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基本方:三棱12g,莪术9g,桃仁9g,赤芍12g,丹参12g,丹皮9g。
加减:肝区痛甚,可加川楝子、元胡等;腹胀明显,可加枳实、大腹皮;胁下肿块,可加夏枯草、生牡蛎、山慈菇、鳖甲等。
(苏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