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一)胃镜检查
内镜下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两大基本类型。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胃体为主。同时存在平坦或隆起糜烂、出血、黏膜皱襞粗大或胆汁反流等征象,则可依次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而其中糜烂性胃炎有2种类型,即平坦型和隆起型,前者表现为胃黏膜有单个或多个糜烂灶,其大小从针尖样到最大径数厘米不等;后者可见单个或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最大径5~10mm,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央有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对内镜下胃炎病理分类有一定帮助。内镜电子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对慢性胃炎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可以实时观察胃黏膜的细微结构,对于慢性胃炎以及肠化和上皮内癌变与活组织检查诊断一致率较高。
(二)病理组织学检查
为准确判断并达到高度的可重复性,胃黏膜活检标本的基本要求为:活检取材块数和部位由内镜医师根据需要决定;活检组织取出后尽快固定,包埋应注意方向性。由于慢性胃炎时炎性反应程度、腺体肠化、腺体萎缩、间质增生等病理组织学变化是不均匀分布的,因此,对于胃镜活检需要具备一定基本条件。①胃镜活检钳的直径需>2mm(因为胃黏膜一个小区的宽度为1.5mm,深度为1.5mm),可采用全(或半)张开活检钳方法活检;②活检组织拉出胃镜镜筒后立刻放入固定液(10秒内为佳,以免干燥影响制片,固定液为中性缓冲4%甲醛溶液);③病理科在包埋组织时需确认黏膜的表面与深面,确保切片后可以观察到黏膜全层;否则,将失去判断有无萎缩的基本条件。
(三)幽门螺杆菌检查
幽门螺杆菌检查包括有创检查和无创检查。有创检查主要指通过胃镜检查获得胃黏膜标本的相关检查,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Hp检查(HE或Warthin-Starry或Giemsa染色)、组织细菌培养、组织PCR技术。前两种检查常应用于临床,后两种作为科研对特殊患者采用。无创检查指不需要通过胃镜检查获得标本,包括血清抗体检测、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粪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等方法。前者通常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后两种方法应用于临床,并作为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评价疗效的主要方法。
(四)胃肠X线钡餐检查
用气钡双重造影显示胃黏膜细微结构时,萎缩性胃炎可出现胃黏膜皱襞相对平坦、减少。胃窦胃炎X线征表现为胃窦黏膜呈钝锯齿状及胃窦部痉挛,或幽门前段持续性向心性狭窄,黏膜粗乱等。疣状胃炎X线钡餐特征改变为胃窦部有结节状粗大皱襞,某些皱襞结节的中央有钡斑。X线钡餐检查诊断慢性胃炎常常是不准确也不全面的,但在排除某些恶性病灶如浸润型胃癌(皮革胃)、了解胃肠动力等方面是胃镜无法取代的。
(五)血清学检测
胃体为主的慢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血清胃泌素水平常升高,这是因胃酸缺乏不能抑制G细胞分泌之故。若病变严重,不但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内因子分泌也减少,因而影响维生素B12吸收;慢性胃窦胃炎时血清胃泌素下降,下降程度随G细胞破坏程度而定;免疫因素引起的慢性胃炎血清中可出现壁细胞抗体(阳性率75%以上)、内因子抗体或胃泌素抗体。在慢性胃炎中,胃体萎缩者血清胃泌素C17水平显著升高,胃蛋白酶原Ⅰ或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降低;胃窦萎缩者血清胃泌素C17水平降低,胃蛋白酶原Ⅰ或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正常;全胃萎缩者则两者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