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原则
胰腺癌起病隐匿,病情进展迅速,进展的每一阶段症状和体征复杂多变,因此需全面掌握辨证要点,精准辨证论治,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胰腺癌其本质为湿、热、毒、瘀、虚,基本病机为脾气亏虚、湿热瘀毒内结,中医治疗宜以健脾理气、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基础,同时根据证型偏重或兼夹证型予以加减,以期标本兼顾、扶正祛邪、控制病灶、改善症状。
1.辨明正气盛衰及病期
胰腺癌早期不易发现,确诊时多属晚期,病情进展较快,病变部位在中焦,最易损伤脾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正气衰竭。应辨明正气盛衰,攻补得当。疾病早期,正气尚强,临床表现症状不明显,体力状况尚可,此时治疗以攻伐为主,兼顾脾胃;病情中期正气渐衰,患者出现消瘦乏力、胃脘部疼痛、顽固性食欲缺乏,此时治疗宜攻补兼施,扶正抗癌为主。
2.辨明病变涉及部位及脏腑
中上腹部疼痛是胰腺癌早期最常见临床表现,由于其疼痛位置与一般胃痛、胆痛相似,而且其疼痛往往在饭后1~2小时加剧,少进食或不进食可减轻疼痛,伴随恶心、呕吐、腹胀胃肠道症状,胰腺癌易被误诊为胃病。
3.辨明病邪性质
胰腺癌病机关键为脾肾亏虚的本虚和湿热毒聚的标实脾胃虚弱是根本,日久及肾,邪实为痰、湿、瘀、毒,日久化热,临证当根据病邪性质辨证施治。
(二)治疗要点
胰腺癌起病隐匿,病情进展快,病机复杂,最易影响脾胃功能,临床以虚为主,虚实夹杂,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整体观念
胰腺肿块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治疗时注意考虑全身的整体情况与局部瘤体的关系。在疾病中、晚期,正气已损,邪气嚣张,扶正培本治疗,寓攻于补。治疗过程尤其注意顾护胃气,扶助正气。
2.注重综合治疗
胰腺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应注重与现代治疗手段相配合综合治疗。中医有中药内服、中药外敷、针法与灸法等。中医临证应灵活辨证,根据症状、体征加减;外敷法也可有效控制癌瘤,缓解疼痛,此外结合针灸等特色疗法以改善胰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三)基本辨证分型与治疗
1.脾虚气滞证
主症特点: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按之舒适,面浮色白,纳呆,消瘦,便溏,恶风自汗,口干不多饮,舌质淡,苔薄或薄腻,脉细或细弦。
治法:健脾理气。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基本方: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半夏12g,木香12g、砂仁3g,陈皮9g,炙甘草6g。
加减:疼痛较甚可加延胡索、徐长卿;气短乏力较甚可加黄芪;食欲缺乏较甚者可加焦山楂,炒谷芽、炒麦芽;腹部包块明显可加夏枯草,生牡蛎,制南星等。
2.湿热蕴结证
主症特点:上腹部胀满不适或胀痛,发热缠绵,口渴而不喜饮,或见黄疸,小便黄赤,口苦口臭,便溏稀味重,心中懊恼,舌红苔黄或腻,脉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合茵陈五苓散加减。
基本方:杏仁12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薏苡仁30g,半夏9g,茵陈15g,茯苓12g,白术12g,泽泻12g。
加减:疼痛较甚可加延胡索、青皮;腹胀明显者可加木香、枳实;发热明显者可加知母、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黄疸较甚可加虎杖、车前草。
3.气虚血瘀证
主症特点:上腹疼痛,扪之有块,痛处固定,疼痛彻背,攻及两肋,夜间尤甚,面色无华,羸瘦乏力,纳少,舌质黯,见瘀斑,苔厚腻,脉虚弦。
治法:益气活血、软坚散结。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基本方: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半夏12g,桃仁12g,陈皮9g,炙甘草6g,川芎9g,当归12g,赤芍12g。
加减:腹部肿块坚硬可加三棱、莪术,夏枯草、生牡蛎;疼痛明显可加延胡索、川楝子、青皮。
4.气阴两虚证
主症特点:低热缠绵,神疲乏力,消瘦纳呆,心烦易怒,口干津少,便干溲赤,上腹胀满,肿块日增,胁肋隐痛,舌红少津,脉细弦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散结。
主方:生脉散合青蒿鳖甲汤加减。
基本方:太子参12g,生地12g,麦冬12g,五味子6g,鳖甲15g,青蒿15g,知母9g,丹皮9g。
加减:腹部肿块坚实可加夏枯草,生牡蛎,菝葜,野葡萄藤;大便秘结,可加火麻仁、酒大黄、芒硝;纳呆食少,加佛手,生山楂,砂仁;腹胀明显者,加大腹皮、厚朴;血虚者,加白芍、首乌,枸杞子等。
(吴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