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常见的继发障碍的针灸治疗

二、脑卒中常见的继发障碍的针灸治疗

脑卒中后肩部常见的问题主要有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和肩痛。这些问题都是影响上肢恢复的重要原因,三者的发病机制有相同的因素,也有各自的特点,康复训练方法各异,针刺治疗方法区别不大。

(一)肩关节半脱位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主要发生在上肢弛缓性瘫痪时期。脑卒中后,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固定作用减弱或消失,由于肱骨头的2/3处于关节囊外,肩关节自身的稳定性差,加上患肢本身的重力作用,使肱骨头向下形成半脱位。据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资料显示,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率高达78.3%,这可能与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早期主要关注生命抢救,未进行良肢位的摆放和保持有关,也与早期没有开展规范康复训练和家属护理中不恰当的牵拉有关。

(二)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是指在原发病恢复期间,患侧上肢的手突然出现水肿、疼痛及患侧肩疼痛,使手的运动功能受限,严重者可引起手指变形,手的功能完全丧失。大多数资料显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在20%左右,最早出现在发病后3天,最迟在6个月后发生。

主要原因有:不注意良肢位摆放,长时间过度掌屈或者背屈腕关节,导致静脉循环受阻或不畅;患侧手背上静脉输液诱发手背水肿;颈交感神经不正常的功能状态。

(三)肩痛

肩痛是脑卒中后偏瘫的常见并发症,影响患者的情绪及关节活动,给康复带来不良的影响。主要原因有:强行牵拉上肢,强行外展肩关节,为患者穿脱衣;在没有改变肩胛骨位置、股骨无外旋的状态下进行肩部的被动活动;在上肢屈曲、没有充分伸直及肩胛骨不能旋转时,患者不正确地自行带动患肢运动,造成肌肉拉伤,甚至异位骨化。

(四)肩部问题的针刺治疗

1.针刺治疗

首选肩部穴位,根据病变部位的经络循行配合远端穴位。

主穴:肩三针(肩前、肩髃、肩髎)、肩贞、臂臑、肩中俞、肩外俞、痛点阿是穴刺络拔罐。

配穴:曲池、外关、合谷、后溪。

操作:主要采用肩部经筋围刺,均直刺1~1.5寸,采用捻转提插泻法;痛点刺络拔罐,寻找肩部痛点,在痛点位置上用三棱针点刺3~5点,加用火罐,一般出血5~10mL即可,拔罐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分钟。

可以配合电针治疗,用疏波,电流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2.穴位注射

常取肩髃、肩髎、臂臑、手三里,每穴用胞磷胆碱或者丹参注射液注射1mL,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曾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