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疗
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恢复正常肠动力和排便生理功能。因此,总的原则是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包括调整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推荐合理的膳食结构,建立正确的排便习惯;对有明确病因者进行病因治疗;需长期应用通便药维持治疗者,应避免滥用泻剂;外科手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对手术疗效做出客观预测。目前西医药物治疗有一定的不良反应,甚至会造成依赖性,而近年来开展的中医辨证治疗为主体的临床研究,深化了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在提高临床疗效、减低化学合成药物的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的药物有效治疗时间方面,充分显示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潜力和优越性。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充分发挥两方面的优势,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减轻西药不良反应。
(一)辨证治疗
便秘辨证分为虚实两端,实秘当辨热秘及气秘,而虚秘当辨气、血、阴、阳之虚损;治疗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为原则,实秘者以清热行气通下为大法,虚秘者以益气、养血、滋阴、温润通便为治法。
1.实秘
(1)肠道实热
证候特点:大便干结,口干燥渴,腹胀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润肠,泻下通便。
推荐方剂:麻子仁丸加减。
基本处方:厚朴15g,枳实15g,大黄10g(后下),麻子仁30g,杏仁12g,白芍15g,生地黄40g。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法:大便粪块坚硬者,可合用元明粉10g(冲服)以软坚通便;舌红苔干,便结不通,可合用增液汤以增水行舟;兼痔疮便血,加用槐花15g、地榆炭15g以清肠止血;兼郁怒伤肝,目赤头昏,可合用更衣丸或当归龙荟丸以清肝泻火。
(2)肠道气滞
证候特点:大便艰涩难下,胁肋胀痛,嗳气、呃逆,食欲缺乏,腹胀欲便,排便不畅,后重窘迫,舌苔薄白,脉弦。治法:顺气导滞,降逆通便。
推荐方剂:六磨汤加减。
基本处方:槟榔15g,木香12g(后下),枳实15g,乌药12g,柴胡12g,沉香9g(后下),青皮9g,白芍30g。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法:大便干结者,加用火麻仁30g、郁李仁15g以润肠通便;腹痛者,加厚朴15g、莱菔子15g以理气止痛;虫积阻滞者,加使君子15g、苦楝皮12g以驱虫理气;因外伤所致者,可加用桃仁10g、红花6g、莪术15g以活血祛瘀。
2.虚秘
(1)肺脾气虚
证候特点: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虽有便意但挣努难下,甚则汗出,大便不干结,舌胖或有齿印,脉虚无力。
治法:益气通便。
推荐方剂:黄芪汤加减。
基本处方:黄芪18g,党参15g,白术60g,陈皮10g,麻子仁20g,白蜜15g,枳实15g。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法:大便燥结难下者,加郁李仁15g、杏仁15g、瓜蒌仁15g以滑润通便;若排便困难,腹部坠胀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升提阳气;若脘腹痞满,懒言少动者,可加用白扁豆、生薏苡仁健脾祛湿;若脘胀纳少者,可加麦芽、砂仁以和胃消导。
(2)脾肾阳虚
证候特点:大便不畅,但粪不坚干,腰酸背冷,小便清长,手足不温,或腹中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润通便。
推荐方剂:济川煎加减。
基本处方:当归15g,牛膝15g,肉苁蓉30g,泽泻12g,升麻10g,枳壳12g,熟附子12g,干姜12g,熟地黄30g,党参15g。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寒凝较甚,可予半硫丸口服以温阳散寒通便;胃气不和,恶心呕吐,可加半夏、砂仁以和胃降逆。
(3)津亏血少
证候特点: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耳鸣,心烦少眠,两颧红赤,口干少津,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
推荐方剂:润肠丸加减。
基本处方:火麻仁30g,当归15g,桃仁12g,羌活12g,肉苁蓉30g,生地黄30g,何首乌30g。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法:腹胀脘痞明显者,加厚朴15g以增强行气之功;伴心烦口干,舌红少津明显者可加知母12g、石斛15g以清热养阴;大便干结如球,可合用五仁丸以润肠通便。
(二)其他治疗
1.中成药
(1)便秘通口服液:功能益气温阳通便,适用于老年性便秘;口服,每次1~2支,每日3次。
(2)麻仁润肠丸:功能润肠通便,适用于肠燥便秘者;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3)通幽润肠丸:功能润肠通便,适用于实热便秘者;口服,宜空腹服,每次4丸,每日3次。
(4)槟榔四消丸:功能消食导滞,行气泻水,适用于食积痰饮,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大便秘结者。口服,每次6g,每日2次。
(5)更衣丸:功能泻火通便,主治肠胃实结,心肝火热的大便不通,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口苦目赤等,湿热所致的便秘不畅亦可用之,适用于习惯性便秘、神经衰弱等疾病;口服,成人每次3g,每日1~2次,小儿酌情服1~1.5g。
(6)半硫丸:功能温肾通便,适用于老年阳虚便秘;口服,每次3~6g,每日2次。
(7)枳实导滞丸:功能消积导滞,清利湿热,适用于湿滞食积、肠道气滞之便秘者;口服,每次6~9g,每日2次。
(8)四磨汤口服液:功能顺气降逆,消积止痛,适用于婴幼儿乳食内滞证、食积证,症见腹胀、腹痛、啼哭不安、厌食纳差、腹泻或便秘;中老年气滞、食积证、症见脘腹胀满、腹痛、便秘;以及腹部手术后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口服,成人每次20mL,每日3次;新生儿每次3~5mL,每日3次;幼儿每次10mL,每日3次。
2.针灸
(1)体针
1)肠道实热取穴:大肠俞、天枢、支沟、丰隆、内庭、合谷、曲池。操作:大肠俞、天枢、支沟、丰隆用泻法,内庭、合谷、曲池平补平泻,留针时间:30分钟,疗程:7~10天为一疗程。
2)肠道气滞取穴:大肠俞、天枢、支沟、水道、行间、中脘。操作:用泻法,留针时间:30分钟,疗程:7~10天为一疗程。
3)肺脾气虚取穴:大肠俞、天枢、支沟、丰隆、脾俞、胃俞、气海。操作:大肠俞、天枢、支沟、丰隆平补平泻,脾俞、胃俞、气海用补法,留针时间:30分钟,疗程:7~10天为一疗程。
4)津亏血少取穴:大肠俞、天枢、支沟、水道、足三里、三阴交。操作:大肠俞、天枢、支沟、水道平补平泻,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留针时间:30分钟,疗程:7~10天为一疗程。
5)脾肾阳虚取穴:大肠俞、天枢、支沟、水道、神阙、关元。操作:大肠俞、天枢、支沟、水道平补平泻,神阙、关元灸补法,留针时间:30分钟,灸10~15分钟,疗程:7~10天为一疗程。
(2)耳针:耳针疗法常用胃、大肠、小肠、交感、直肠、皮质下、三焦等穴位,一次取3~4个穴位,中等刺激,每日1次,两耳交替进行,每天按压10次,每次3分钟。
3.穴位敷贴
穴位敷贴是指将药物研末,用一定的溶媒调成膏状或者糊状,或将药物煎煮取汁浓缩后,加入赋形剂,制成糊状药膏,敷贴固定于选定穴位或者脐部,通过皮肤吸收,作用于肠道,从而达到通便目的。实证取大黄末10g、芒硝40g,以适量黄酒调敷肚脐,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再用热水袋热敷10分钟左右,可使大便排出;虚寒证用附子10g、丁香10g,以适量姜汁调敷肚脐,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另用热水袋热敷10分钟。
4.推拿
按摩适应证:适用于轻、中度便秘患者,且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便秘者。
(1)按摩腹部从右下腹沿结肠方向,向上、向左、向下循环按摩,反复多次,直至排便时停止。
(2)轻压会阴部。会阴系诸阴之会,司二阴,助排便,或轻叩尾骶部,亦可促使排便。
5.灌肠疗法
适应证:腹痛、腹胀等便秘急症,有粪便嵌塞肠道,数日不下患者。
(1)中药保留灌肠:大黄20g(后下),芒硝15g(冲),枳实20g,厚朴15g,用水煎至200mL,保留灌肠。方法:患者取左侧卧位,暴露臀部,将肛管插入肠道10~15cm后缓慢注入药液,保留20分钟,如无效,间隔3~4小时重复灌肠。
(2)猪胆导法:猪胆1枚取汁,加醋少许,从肛门灌入,适用于津亏热结者。
6.拔罐疗法
取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及阳性反应部位。方法:顺时针摩腹3分钟左右,然后在左腹、臀部、大腿后侧阳性反应部位涂抹上万花油或按摩油,用较小的吸附力把火罐吸附在腹部,做顺时针走罐3分钟,以热量深透腹部为度,并留罐10~15分钟。
(段祥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