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经过少

五、月经过少

(一)概述

月经过少,是经行不畅,经量少,但周期仍属正常。有的行经日数缩短,经量减少;有的行经日数正常,而经血不及常量。这样连续数月不变,都称月经过少。引起月经过少者,有血虚、脾虚、痰阻、血瘀等原因。据《万氏妇科汇要》说:“瘦人经水来少者,责其血虚也。”《叶天士女科》也说:“形瘦经少,此血气弱也。”均指血虚而致经少。《叶天士女科》又说“形肥经少,此痰凝经隧也”,指经少由于痰阻。也有脾虚不能运化水谷,血液失其生化之源,而引起经量过少的。此外,如瘀血凝滞,血行受阻,也能引起月经减少的症状。

(二)辨证论治

月经过少,有虚有实,病因不同,症状各异。一般属于虚证的,大多气短神倦,形体瘦弱,耳鸣眼花,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脉象虚弱。临证时必须详细审证求因,分别论治。在治疗方面,血虚宜补血,脾虚宜健脾;属于实证的,大多形气有余,或胀或痛,脉必有力,其中当分别血瘀或痰阻,血瘀宜活血行瘀,痰阻宜祛痰渗湿。至于兼寒兼热,夹湿夹郁,见症各有不同,又当随证施治。

1.血虚型

(1)症状:月经量多,色不甚红;身体瘦弱,头晕耳鸣眼花,心悸少寐,腰酸骨软,皮肤干燥,手足清冷,大便燥结;舌淡苔少,脉象虚细。

(2)治法:补血为主,佐以扶脾益气。

(3)方药:人参滋血汤(《产宝百问》)。党参15g、怀山药15g、当归9g、川芎3g、芍药9g、熟地黄12g、茯苓15g。

(4)服法:水煎,温服。

(5)加减法:耳鸣心悸甚者,去茯苓、怀山药,加茯神15g,莲米15g,地芍量倍于归芎;肾虚者,加菟丝子9g,巴戟天9g。

(6)兼证:血虚兼气郁者,经量少而色紫黑;面色青黄;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细而弱。宜养血调气,加味四物汤主之。秦归6g、川芎6g、酒芍12g、熟地黄12g、丹参12g、香附9g、泽兰12g。水煎,温服。心悸少寐者,加枣仁(炒)9g,柏子仁9g;潮热或手心发热者,加鳖甲9g,牡丹皮6g。

2.脾虚型

(1)症状:经量少或一来即止,色淡质薄;面色苍黄,腰腹不痛,精神疲乏,饮食减少,口淡无味;舌质淡,苔白润,脉濡。

(2)治法:健脾和胃。

(3)方药:加减参苓白术散。党参15g、茯神6g、白术19g、甘草6g、木香6g、砂仁3g、怀山药12g、扁豆12g。

(4)服法:水煎,温服。

(5)加减法:如消化不良,食后反饱作胀者,加厚朴花6g。

(6)兼证:如脾虚挟痰,经量少,色淡而黏;口淡,苔白腻,脉缓滑。宜扶脾祛痰,加减香砂六君子汤主之。泡参9g、茯苓9g、白术9g、木香6g、砂仁6g、川芎4.5g、秦归6g、陈皮3g、半夏9g。水煎,温服。如平日白带多者,加莲米9g,芡实9g。

3.痰阻型

(1)症状:形体肥胖,经来量少,色淡质稠黏;白带甚多;脘闷胸胀,痰多,胃纳减少,时易呕吐,苔白腻,脉滑。

(2)治法:化痰行滞,和血调经。

(3)方药:芎归二陈汤。川芎6g、当归9g、半夏9g、陈皮4.5g、茯苓4.5g、甘草1.5g。

(4)服法:水煎,温服。

(5)加减法:如胸闷脘胀甚者,加厚朴6g,全瓜蒌12g,薤白9g。

(6)兼证:痰阻偏寒者,经量少而色淡,稠黏如痰状;平日白带多而冷。宜温化寒湿,苍莎导痰丸(验方)主之。苍术60g、香附60g、陈皮45g、云茯苓45g、枳实30g、半夏(制)30g、南星30g、甘草(炙)30g、生姜自然汁浸共研细末,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9~12g,淡姜汤下。如用汤剂,按本方剂量五分之一左右,根据患者的情况,斟酌使用。

4.血瘀型

(1)症状:经来量少,色紫黑有块;少腹胀痛拒按,下血块后则痛减;小便短黄,大便燥结;面色青滞,舌质紫黯,脉沉而涩。

(2)治法:活血祛瘀,调气定痛。

(3)方药:加味泽兰汤。泽兰9g、丹参9g、当归4g、酒芍6g、甘草1.5g、五灵脂6g、蒲黄6g、通草6g

(4)服法:水煎,温服。

(5)兼证:兼气滞者,经来量少不畅,色紫黑;胸胀胁闷,少腹作痛,自觉胀满;舌淡红,苔黄,脉弦涩。宜调气行瘀,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主之。当归9g、生地黄9g、桃仁6g、红花3g、牛膝6g、赤芍9g、桔梗3g、川芎3g、甘草3g、柴胡4.5g、枳壳6g水煎,温服。少腹胀甚者,去生地黄,加香附6g,乌药6g。

(安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