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针灸治疗方法
1.毫针刺法
取穴:气海、关元、中极、次髎、足三里、三阴交、地机。
配穴:气滞血瘀加太冲、合谷;寒湿凝滞加水道、命门;湿热瘀阻加阴陵泉、内庭;气血虚弱加脾俞、胃俞;肝肾亏虚加太溪、肝俞、肾俞。
操作:针关元与中极穴时,嘱患者排空小便,用1.5寸毫针与皮肤成15°~30°向下斜刺1寸,施以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会阴方向扩散。针刺次髎穴时,患者取俯卧位,以3寸毫针刺入第二骶后孔,令针感至会阴部或小腹部为度,施捻转法1分钟,手法宜轻柔,不宜滞针。其余各穴均以1.5寸毫针迅速刺入透皮,后徐徐进针,施以轻度提插捻转,至针下稍有沉紧感即可,切忌峻补重泻,留针30分钟。黄体期开始治疗,每日或隔日针刺治疗1次,直至月经来潮停止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2.灸法
取穴:关元、中极、神阙、次髎、肾俞、命门、三阴交。
操作:待针刺入穴位得气后,于针柄尾端置入长度3cm,直径2cm的艾炷,需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自下而上点燃施灸,待患者自觉皮肤发烫后,在艾灸与皮肤之间垫小块隔板,防止温热感过强出现烫伤现象。每次选择2个主穴、1个配穴进行艾灸,每穴1柱,隔日一次。在温针灸时,点燃艾条对准患者神阙穴施以温和灸,当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自排卵期后开始治疗,直至月经来潮停止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此外,血瘀重者还可用吴茱萸、白芍、乳香、没药、玄胡、冰片、五灵脂等药物磨成药粉制成药饼,置于穴位之上行隔药饼灸。
3.耳穴疗法
取穴:内生殖器、腹、神门、皮质下、内分泌、肝、肾。
操作:耳穴可采用电针、耳压等方法进行治疗。针刺时,左手手指托住耳郭,右手持针,将0.5寸毫针刺入相应耳穴上,刺入深约2mm左右,小幅度捻转,接上电针,疏密波,每次30分钟,双耳交替针刺。耳压治疗,选穴同上,留埋期间每天用手指按压耳穴3~4次,每次5分钟,按压时以耳朵微微发热为佳。耳穴治疗自排卵期后开始治疗,3~4日/次,一般患者直至月经来潮停止治疗,若月经来潮时仍疼痛甚者,可继续行耳穴治疗。每个月经周期治疗3~5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4.刺络拔罐疗法
取穴:肝俞、膈俞、血海、次髎。
操作:患者俯卧位,在穴位及腰骶部附近寻找瘀积的小血管,用左手拇、示指提捏穴位附近,使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针对准已消毒的部位,快速刺入5~8次,拇、示指挤压出血部位后,再将火罐置于放血部位,出血量控制在5mL以内。月经前10天开始治疗,每周3次,月经来停止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5.火针疗法
取穴:八髎穴、中极。
操作:患者取卧位或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选用钨锰合金小号火针或普通毫针,加热待针身发白后,迅速刺入上述穴位约20mm,出针后立即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防止感染。月经前10天开始治疗,每周3次,月经来停止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6.穴位注射
取穴:中极、次髎、三阴交、地机。
操作:常用的注射液包括丹参注射液、维生素K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延胡索乙素注射液等。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快速直刺进入皮下,达到一定深度,患者有明显麻胀感后抽无回血,缓慢注入注射液,每个穴位注射1mL注射液,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排卵期后开始治疗,每周3次,直至月经来潮停止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7.穴位贴敷
取穴:关元、神阙、次髎、命门、三阴交。
操作:将玄胡、乌药、冰片、肉桂、香附、细辛、川芎、五灵脂、蒲黄等药研磨成细末,用黄酒调制成糊状,置于穴位之上,胶布固定。月经前7天开始治疗,3天更换1次,直至经后3天停止,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8.经皮电刺激
取穴:关元、次髎、三阴交、足三里。
操作:在穴位上贴上电极片,频率2/100Hz,疏密波90次/分,电流维持在患者能承受的最大程度,每次30分钟,月经前10天开始治疗,两侧穴位交替使用,每周3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