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床表现
(一)症状
伤后髋部疼痛、活动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内侧或膝部,髋关节功能障碍。老年人跌倒后诉髋部疼痛,不敢站立和走路,应想到股骨颈骨折的可能。
(二)体征
1.畸形患肢
畸形患肢多呈内收、外旋(45°~60°)、轻度屈膝屈髋及短缩畸形。大粗隆升高,表现为大粗隆在髂-坐骨结节连线(Nelaton线)之上,大粗隆与髂前上棘间的水平距离短于健侧。
2.肿胀
股骨颈骨折多为囊内骨折,骨折后出血不多,并有关节囊和丰厚肌群的包裹,因此外观上肿胀不明显。
3.疼痛
髋部除有自发性疼痛外,移动患肢时疼痛更加明显,腹股沟中点稍下方常有压痛,大粗隆部叩击痛,患肢纵向叩击痛。
4.功能障碍
移位骨折患者伤后不能站立或坐起。有的无移位骨折患者往往仅感觉髋部疼痛,尚能站立行走或骑单车,无明显畸形,易被误诊而不能获得及时处理,再遇外力即可造成完全性骨折或骨折移位,应特别注意不要漏诊。
5.骨摩擦音和骨摩擦感
在搬动明显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时,常可检查到骨摩擦音和骨擦感。
(三)常见并发症
1.骨折不愈合
骨折不愈合是股骨颈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尽管治疗方法和内固定器材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仍有一定骨折不愈合的概率,为5%~10%。其主要原因包括:①年龄过大,骨质疏松,骨折前可能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并发症,影响愈合;②由于解剖及生物力学上的特点,骨折部常承受较大的剪应力,使骨折不稳定和复位不佳;③移位太大,关节囊撕裂或牵拉导致血运不良;④手术或复位不及时;⑤复位的准确性不够,对位不佳;⑥复位手法过重,加重血管损伤,影响血运;⑦固定的稳定性不够;⑧负重过早。
2.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由于股骨头血液供应的特殊性,骨折时易使供血来源阻断而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其发生率达20%~30%,实际上组织学的坏死率远比X线上高得多。骨折合并的供血动脉损伤和关节囊填塞是其必要的成因条件。由高能量损伤导致的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更容易发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
3.静脉栓塞
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静脉血栓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对于髋部骨折及手术的患者,由于局部肿胀,下肢活动受限,静脉血流多处于缓慢状态。老年患者的高脂状态,外伤及手术后组织释放凝血致活酶等都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的原因,从而易引致深部静脉血栓的形成。
4.髋关节周围骨化性肌炎
髋关节周围骨化性肌炎系指髋关节周围正常软组织发生新骨形成,为纤维组织对外伤的异常反应。骨组织主要由局部间叶组织化生而成。创伤后新骨形成来源于两种不同的细胞群:一是来自骨外膜、骨内膜及间质的结缔组织细胞;另一种来自受伤的肌纤维的间质细胞。髋关节外伤性骨化性肌炎多见于髋严重挫伤,尤见于髋关节外伤脱位并股骨上段骨折,或骨盆、髋臼骨折的严重病例,髋部外伤后行开放性手术,会因切割与分离软组织而增加骨化性肌炎的发生率。因此,髋部手术也应强调精细操作,保护组织以降低骨化性肌炎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