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证论治
经闭一证,虽只血枯、血滞两类,但原因仍比较复杂,辨证尤需注意。一般属于血枯的,大多面色苍白或带萎黄,两目少神,头目眩晕,时有潮热,皮肤不润,食量减少,心累气短,腰酸无力,舌质淡,苔薄,脉多无力。甚则形肉枯瘦,皮肤干燥,气急作喘,舌淡或光剥无苔,脉虚细。属于血滞的,大多胸腹胀满,少腹疼痛,按之不减,或反增剧,脉多有力。至于房劳、气郁、因热、因痰等各有不同的见证,需结合四诊八纲仔细分辨。证型虽多,概括起来不外血枯、血滞两端。治疗原则,是血枯宜补,血滞宜通。张景岳《妇人规》说:“凡妇人病损,至旬月半载之后,未有不经闭者。正因阴竭,所以血枯,枯之为义,无血而然....欲其不枯,无如养营,欲以通之,无如充之......奈何今之为治者,不论有滞无滞,多兼开导之药,其有甚者,则专以桃仁、红花之类,通利为事。岂知血滞者可通,血枯者不可通也。血既枯矣,而复通之,则枯者愈枯,其与榨干汁者何异,为不知枯字之义耳,为害不小,无或蹈此弊也。”张氏的说法,很明确地指出了血枯或血滞经闭的治疗原则,并严格批评了一见经闭,不分虚实即滥施通利的做法。他这种正确的治疗,原则和认真负责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至于具体的治疗,又当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客者除之”等法,辨证施治。如因失血而引起的,宜补血益气;脾虚的宜补脾和胃;劳损的,大都阴亏火旺,灼肺伤肝,宜养肝滋肾润肺;血瘀的,宜攻瘀通经;风冷凝滞的,宜温寒行血;气郁引起的,宜调气舒郁;痰阻的,宜化痰行血。此外,更宜详审有热无热,夹实夹虚,随证变通。《女科经纶》引叶以潜语:“......血滞亦有虚热,血枯亦有虚热,故滞者不宜过于宣通,通后又须养血益阴,使津液流通。血枯者亦不可峻行补益,恐本身无力,而辛热之剂反燥精血矣。”从叶氏这段叙述中可以体会到,经闭一证,无论血枯血滞,在治疗上都不可偏补或峻攻。宜细审病机,分清虚实,于寒热、温凉、补泻、攻散诸法中灵活掌握,调之使平,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血虚型
(1)症状:经闭数月;面色苍白带黄,两目少神,头晕目眩,时或头痛,心累气短,饮食减少,消化不良,甚则形体消瘦;舌质淡,苔薄,或光剥无苔,脉象虚细。
(2)治法:养血益气。
(3)方药:卫生汤(李东垣方)。当归60g、白芍60g、黄芪90g、甘草30g。
(4)服法:共研为末蜜丸,每服15g,开水调下。
(5)加减法:大便燥结者,加肉苁蓉60g,熟地黄60g。
(6)兼证:①气血亏甚:经闭数月;皮肤干燥不润,形体消瘦,心累气短,动则喘逆,头晕目眩,腰酸无力,食少;舌质淡红,苔薄,脉缓无力。宜气血双补,兼滋肝肾,益气补冲汤主之。党参15g、白术12g、云茯神12g、秦归9g、熟地黄12g、黄芪9g、枸杞9g、菟丝9g、甘草(炙)9g水煎,温服;②如兼夜眠多梦,胸胁胀闷,呼吸短促等症,多因血亏肝失所养,又宜滋阴养血柔肝,滋肝养血汤主之。
熟地黄12g、枸杞12g、山萸肉12g、菟丝子12g、怀山药12g、当归6g、柏子仁9g、红泽兰12g、生谷芽12g、水煎,空腹服。作丸剂,加重药量五倍,研末炼蜜为丸,每次服4.5g,每天两次。
2.脾虚型
(1)症状:经闭数月;面色苍黄,精神疲倦,四肢不温或浮肿,心悸气短,时有腹胀,饮食少,大便溏;口淡,舌苔白腻,脉缓弱。
(2)治法:补脾和胃,益气调血。
(3)方药:加减参术饮。党参12g、白术(炒)12g、茯苓12g、怀山药l5g、砂仁3g、秦归(酒洗)1.5g、川芎1.5g。
(4)服法:水煎,温服。
(5)加减法:如四肢浮肿,小便清长者,加厚附片12g(先煎一小时),肉桂3g。
(6)兼证:兼痰湿阻滞:多见面色苍黄,食少头闷,四肢无力,口淡。平时白带多,苔白腻,脉迟。宜健脾除湿,化痰养血,加减香砂六君子汤主之。泡参9g、茯苓9g、白术9g、木香6g、砂仁6g、陈皮3g、半夏9g、川芎4.5g、秦归6g。水煎服。
3.劳损型
(1)症状:月经不行;面色苍白,两颧发赤,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皮肤枯燥,或有微咳,咯痰不爽,口干心烦,气短,甚则喘促不安,心悸不寐,唇红而干;舌淡红,苔薄微黄,或光滑无苔,脉虚细而数。
(2)治法:滋肾养肝润肺。
(3)方药:鳖甲养阴煎。鳖甲12g、龟板12g、干地黄12g、枸杞12g、麦冬12g、杭芍12g、首乌藤15g、地骨皮3g、茯神3g、牡丹皮6g。
(4)服法:水煎,温服。
(5)兼证:①如肺脾两虚的血枯经闭,多见潮热盗汗,身体羸瘦,皮肤干燥,心悸怔忡,食少,或咳嗽痰中带血,呼吸喘促,苔薄黄或无苔,舌淡,脉虚数。宜补血益气,劫劳散(《和剂局方》)主之。白芍180g、黄芪60g、甘草60g、当归60g、沙参60g、法半夏60g、茯苓60g、五味子60g、阿胶60g、熟地黄60g(有条件者,可加入紫河车一具)共研细末,每服9~12g,加生姜2片,大枣2枚,煎水服。(如痰中带血者,去生姜大枣);②肝肾阴虚:月经停闭不行,胸胁胀满作痛,咽干口燥,舌无津液,脉沉细数或虚弦。宜滋阴养液,佐以疏肝,一贯煎(《柳州医话》)主之。
北沙参15g、麦冬9g、生地黄9g、当归身6g、枸杞9g、川楝子9g水煎服。
(3)脾肾虚弱:经闭时久;面色淡黄或苍白,唇燥,两眼乏神,饮食减少,心累,耳鸣,头痛,或有潮热,手心发热;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数无力。宜和脾胃,养肝肾,参术六味丸主之。生地黄9g、山萸肉9g、怀山药12g、牡丹皮6g、泽泻6g、泡参12g、白术9g、茯苓9g。
服法:水煎,温服。
4.风寒型
(1)症状:月经数月不行;面青,四肢痛,关节不利;少腹冷痛,恶风怕冷,腰酸背寒,或有头痛,或胸闷泛恶;舌淡口和,苔白润,脉多浮紧。
(2)治法:祛风散寒,温经行滞。
(3)方药:独活通经汤。桑寄生15g、秦艽9g、独活6g、川芎6g、香附9g、姜黄6g、焦艾9g、防风6g。
(4)服法:水煎,温服。
(5)兼证:如积冷藏寒者,少腹冷痛拒按,喜热熨;脉沉紧。宜温经行血,加减温经汤主之。当归9g、川芎9g、桂心9g、芍药9g、莪术(醋炒)9g、党参9g、牛膝6g、甘草(炙)6g。水煎服。
5.气郁型
(1)症状:经闭不行;面色青黄,精神抑郁,性急烦躁;胸胁作胀,食少嗳气;舌尖红,苔微黄而燥,脉弦数或弦紧。
(2)治法:调气舒郁,平肝养血。
(3)方药:解郁活血汤。当归6g、白芍9g、柴胡6g、茯苓9g、薄荷3g、牡丹皮6g、山栀子6g、白术9g、泽兰叶12g、郁金6g、甘草3g。
(4)服法:水煎服。
(5)加减法:有汗者,去薄荷、牡丹皮;胸痞者,加厚朴6g;潮热者,加青蒿6g,鳖甲12g。
(6)兼证:①如气郁夹湿,兼见腰酸带下,面色苍白带黄。饮食减少,苔白腻,脉弦滑。宜开郁行气化湿,加味开郁二陈汤(《万氏妇人科》)主之。
陈皮6g、茯苓9g、苍术6g、香附9g、川芎6g、半夏6g、青皮4.5g、莪术6g、木香3g、当归6g、甘草3g。水煎服;②如气郁血虚,兼见头晕耳鸣。宜行气益血,十味香附丸(《济阴纲目》)主之。
香附(四制)480g、当归120g、川芎120g、芍药(炒)120g、熟地黄120g、白术60g、泽兰60g、陈皮60g、甘(炙)30g、黄柏(盐水炒)30g、共为细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6~9g,空心盐汤下。
6.痰阻型
(1)症状:体质素肥胖,面色晚白,经闭不行,白带甚多;胸闷脘胀,痰多,时作呕吐,饮食不思,口淡;舌质正常,苔白腻,脉弦滑。
(2)治法:温化痰湿,佐以行血。
(3)方药:加味导痰丸(《济阴纲目》)。制半夏9g、茯苓9g、陈皮6g、甘草3g、枳实4.5g、川芎4.5g、生姜2片。
(4)服法:水煎服。
(5)加减法:腹胀食少者,加制香附6g,木香4.5g。
(6)兼证:夹热者,兼有口苦,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宜清热祛痰,蠲饮六神汤加味(《女科辑要》)。橘红3g、石菖蒲3g、半夏曲3g、胆南星3g、茯神3g、旋覆花3g、枳壳6g、竹黄6g水煎,温服。呕恶者,加竹茹9g。
(安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