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治疗

六、治疗

(一)一般措施

(1)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防止六淫外邪的侵害,预防感冒。

(2)睡眠充足,避免劳欲过度;注意休息。

(3)精神舒畅,树立信心,忌急躁大怒,避免长期的恶性情绪刺激。

(4)保持口腔卫生,饭后应漱口或刷牙;注意眼睛卫生,减少摩擦。若口干明显,除经常饮水,保持口腔湿润之外,还可咀嚼口香糖,以刺激唾液分泌。

(5)日常多饮水,少量频服,饮食宜清淡,稀稠结合食用,多喝汤类,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不宜食冷饮;忌食肥甘厚味和辛辣、香燥、烧烤、炙炸之品及烟酒。

(二)辨证论治

SS活动期多以实证或本虚标实为主,多为燥邪侵袭,或热毒、血瘀伤津所致。治疗以祛邪为主兼养阴。

1.燥邪犯肺

主症:口鼻干燥,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难以咳出,肢体关节疼痛,常伴发热、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治法:清热润燥,宣肺布津。

方药:清澡救肺汤(《医门法律》)加减。生石膏30g,茯苓、麦冬各20g,黑芝麻15g,南沙参、北沙参、人参须、阿胶(烊化)、杏仁、枇杷叶各10g,甘草6g。若口干多饮者,加知母10g,天花粉20g;咽喉肿痛者,加金银花20g,连翘15g;发热头痛者,加柴胡、葛根各10g;痰黏不爽者,加川贝母10g;大便干结者,加瓜蒌仁、火麻仁各10g。本证可见于单纯的SS患者,病多发于春夏及秋初,多由外感燥邪或感受风热之邪化燥伤阴而致。肺燥明显,临床突出一个“干”字:干咳、口干、鼻干、咽干、皮毛干燥等。与素体阴虚或因热邪损耗肺阴,肺津不布,失其润燥而成的肺阴虚证有所不同,临床应注意鉴别。治疗用清代喻昌的清燥救肺汤,方中重用石膏以清热润燥,宣肺布津。

2.阴虚热毒

主症:口干,双目赤涩热灼,咽干咽痛,肢体关节热痛,肌肤红斑,发颐或瘰疬,口苦,口臭,齿龈肿痛,鼻干鼻衄,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干红,苔少或黄燥,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滋阴润燥。

方药:化斑汤(《温病条辨》)加减。石膏、白花蛇舌草、金银花各30g,知母、栀子、生地、赤芍各15g,麦冬20g,生甘草、黄芩、玄参各10g,犀角(水牛角代)45g,白粳米9g。若发热甚者,加鲜芦根30g;低热缠绵者,加地骨皮、白薇、银柴胡各12g;咽部溢脓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桔梗12g;发颐者,加皂刺10g,蚤休30g;瘰疬者,加浙贝母、夏枯草、连翘各10g;大便干结者,加大黄6g;牙龈肿痛者,加黄连10g。

本证为SS的急性期,多为阴虚燥热之体,感受温热燥毒之邪,重伤津液,清窍失濡所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肾之元阴不足,不能上乘,官窍失养,虚火蕴蒸,故口燥咽干咽痛;热毒搏结于脉络,瘀于肢体,则肢体关节热痛,迫血溢于肌肤,则见红斑;热毒蕴于体内,或情志郁结,郁热内生,火热不能外达而结聚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则为发颐或瘰疬;热毒壅滞气血,阻塞泪道,津不能上濡目窍,则目赤热灼;少阳热邪久郁,触犯胃气,而见胆胃蕴热,热迫胆气上溢,则口苦;胃经“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胃络于龈,胃火循经上扰,气血壅滞,故齿龈肿痛,胃中浊气上逆则口臭;热盛损伤鼻络,则见鼻衄;热盛灼津,肠道失润,尿源不充,则见大便干结、小便黄赤。本证热毒较盛,耗伤阴津,关节症状明显,治以清热解毒,滋阴润燥。方用《温病条辨》的化斑汤加减,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滋阴润燥之功。可配合应用成药针剂清开灵注射液等,必要时加用西药,以控制病情。

3.阴虚血瘀

主症:口干目涩,孔窍干燥,肢体关节枯削刺痛,五心烦热,肌肤甲错、瘀斑瘀点,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两目红赤或有异物感,面色晦暗,痛有定处,腰膝酸软,颧红盗汗,失眠多梦,发干齿枯脱块,大便干结,尿少黄,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点,苔光或薄黄燥,脉虚而涩,或沉、细涩。

治法:养阴润燥,活血化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合增液汤(《温病条辨》)加减。熟地、石斛、当归、龟甲各15g,赤芍、白芍、川牛膝各10g,桃仁、红花各9g,玄参、鸡血藤各20g,麦冬、细生地各24g,天花粉、女贞子各12g。若气虚乏力者,加黄芪12g;血虚明显者,加阿胶10g,丹参12g;目涩而痛者,加枸杞子、菊花各12g;腮部肿胀疼痛者,加蒲公英30g,僵蚕10g;关节疼痛者,加秦艽10g,桑枝、络石藤各20g。

本证多由燥邪伤阴日久,煎熬津液,渐至气血亏少、干涸,津液枯竭,脉道枯涩,而致血瘀;阴液不足,清窍失于濡润,故口干目涩,两目红赤或有异物感,孔窍干燥;瘀血内阻,故见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面色晦暗,肌肤甲错,瘀斑瘀点;病程日久,阴血耗伤,血瘀痹阻络脉,加之阴虚失濡,可见肢体关节枯削刺痛,痛有定处;阴虚内热则见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失眠多梦;阴精不足,故见腰膝酸软,发干齿枯脱块;津液亏虚,则见大便干结,尿少黄。治以养阴润燥,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合增液汤加减,全方共收养阴润燥、活血化瘀之效。

4.痰浊内结

主症:口眼微干不适,肢体关节疼痛、漫肿、顽麻,颈部自觉胀满,颈或颌下可见串珠状瘰疬,推之难移,常伴咳嗽,胸闷,痰多,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软坚,养阴润燥。

方药:海藻玉壶汤(《外科正宗》)加减。海藻、青皮、浙贝母、川芎各10g,昆布、陈皮、半夏、当归、连翘、独活、沙参、麦冬各12g,甘草6g。若胸闷不舒者,加郁金、瓜蒌15g;结块坚硬者,加三棱、莪术各9g,丹参30g,山慈菇10g。

本证多由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病久痰浊内停,痰浊内结,津不上承,而见口眼干燥;痰浊阻滞经络,而致肢体关节疼痛、漫肿、顽麻,阻滞于颈部,而见腮部肿大。治疗非化痰通络、软坚散结不可。

5.气滞血瘀

主症:口干舌燥,双目异物感,胁肋胀满,刺痛阵发,面色晦暗,皮肤可见紫色斑丘疹,按之不褪色,关节疼痛麻木,腹部不适或可触及癥积包块,腹满而胀,时而作痛,痛有定处,舌淡红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治法:行气活血,润燥通络。

方药:生血润肤饮(《医学正传》)加减。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五味子、瓜蒌仁、元胡、香附各12g,黄芩、番红花、桃仁、升麻各10g。若肝脾肿大者,加丹参、茜草各15g;腮腺硬肿者,加夏枯草、山慈菇各12g;关节疼痛明显者,加威灵仙20g;肢体刺痛明显者,加苏木、刘寄奴各10g;关节痛甚,肌肤甲错粗糙、瘀斑者,加紫草12g,水蛭6g。本证可单独存在,但往往与其他各证兼夹出现,治以活血化瘀为主,但同时应兼顾养血生津,才能血行瘀祛。燥瘀互结者宜活血化瘀、养血润燥,方用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合生脉散(《医学启源》)加减。以上方药,水煎服,每日1剂;重症每日可连服2剂。

(三)中药成药

1.雷公藤多苷片

雷公藤多苷片具有免疫抑制、抗炎等作用,可使唾液、泪液分泌增加,关节症状减轻,恢复免疫功能异常。每次10~20mg,每日3次,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本药有一定毒性,服药期间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2.白芍总苷胶囊

白芍总苷胶囊具有抗炎、止痛、抗应激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免疫指标。每次0.3~0.6g,每日3次,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主要不良反应为大便性状改变。

3.血府逐瘀丸

血府逐瘀丸由柴胡、当归、地黄、赤芍、红花、桃仁、枳壳(麸炒)、甘草、川芎、牛膝、桔梗等组成。活血逐瘀,行气止痛。用于本病瘀血明显者。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黏度,增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等作用。口服,蜜丸1次1~2丸,胶囊1次6粒,1日2次,空腹用红糖水送服;口服液每次20mL,1日3次。忌食辛冷,孕妇忌服。

4.香丹注射液

香丹注射液主要成分丹参、降香。20~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1个疗程10~15天。扩张血管,增进冠状动脉血流量。用于SS阴虚血瘀者。本药具有调节免疫、激活SOD活性、降低血黏度的作用。

5.清开灵注射液

清开灵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牛黄、郁金、黄连、黄芩、山栀、朱砂等。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天为1个疗程。可增加唾液、泪液分泌,改善红细胞沉降率,对肝细胞的恢复和再生有积极作用,对SS的高球蛋白血症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四)单验方

1.山药汁

生山药30g,研细末,每早空腹开水送下,晚上临睡前取蜂蜜60mL,开水冲送。

2.五汁饮

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藕汁(或甘蔗汁)、麦冬汁各适量。和匀,代茶频饮。用于肺胃津伤,口干舌燥者。

3.莲子心

开水沏,浓淡适宜,每日2~3次。可预防口干舌燥。

4.三紫汤

紫草、紫竹根、紫丹参。煎水口服,每日2次。

(五)针灸疗法

1.毫针

主穴:太溪、三阴交、关元;配穴:肾俞、命门。加减:眼目干涩者,加睛明、攒竹、丝竹空、太冲;目干涩伴视力下降者,加四白、鱼腰、合谷;口干津少者,加地仓、足三里;口干唇燥者,加血海、阴陵泉;口眼干燥属阴虚热毒者,加曲泽、太冲、血海;腮腺肿大者,加太冲、阳陵泉;阴道干涩者,加气海,曲骨;发热者,加肺俞、大椎、合谷等;发热较甚者,加曲池、行间;纳差者,加中脘、脾俞、胃俞等穴。每次选穴8~10个,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2.耳针

主穴:肾、皮质下、内分泌、神门。加减:口干者,加口;眼干涩者,加眼;腮肿者,加腮、脾;关节痛者,加肝及相应部位;外阴干涩者,加卵巢。针刺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

(六)外治法

药浴疗法:羌活、独活、两面针、桑寄生各15g,生川乌、草乌各12g,白茄根、榕树须各20g,络石藤、铁树根各10g,松节30g,归尾20g。上药煎汤后浓缩成250~300mL药水,另加米黄酒500g,倒入木桶(盛水约25000mL),浸泡20~30分钟(水温夏天在35℃左右,冬天40~45℃),每周3次。熏洗后即用干软毛巾擦干身体,避风寒湿。活血通络,对全身关节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适用于本病关节疼痛较明显者。

(李野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