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人李汉编。文者,贯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易》繇爻象,《春秋》书事,《诗》咏歌,《书》《礼》剔其伪,皆深矣乎。秦汉以前,其气浑然。迨乎司马迁、相如、董生、扬雄、刘向之徒,尤所谓杰然者也。至后汉、曹魏,气象萎尔。司马氏巳来,规范荡悉,谓《易》以下为古文,剽掠潜窃为工耳。文与道蓁塞固然莫知也。

先生生于大历戊申,幼孤,随兄播迁韶岭。兄卒,鞠于嫂氏,辛勤来归。自知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比庄,经书通念晓析,酷排释氏。诸史百子,皆搜抉无隐。汗澜卓踔,奫泫澄深。诡然而蛟龙翔,蔚然而虎凤跃,锵然而韶钧鸣。日光玉洁,周情孔思。千态万貌,卒泽于道德仁义,炳如也。洞视万古,愍恻当世,右大拯颓风。教人自为。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呜呼!先生于文,摧陷廓清之功,比于武事,可谓雄伟不常者矣。长庆四年冬,先生殁。门人陇西李汉辱知最厚且亲,遂收拾遗文,无所失坠。得赋四,古诗二百一十,联句十一,律诗一百六十,杂著六十五,书、启、序九十六,哀词、祭文三十九,碑志七十六,笔、砚、鳄鱼文三,表、状五十二,总七百,并目录合为四十一卷。目为《昌黎先生集》,传于代。又有注《论语》十卷传学者,《顺宗实录》五卷,列于史书,不在集中。先生讳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余在国史本传。

【译文】

文学是承载道的工具。对于道没有精深的修养,想在文学上达到极高的造诣是不可能的。《易经》中的繇辞爻象,《春秋》中记载的历史事件,《诗经》中的歌谣咏叹,《尚书》、《礼记》对伪讹的剔除,都达到了高深的文学境界。

秦汉以前的文学作品,都有着浑然深厚的气象。

到了司马迁、司马相如、董仲舒、扬雄、刘向等作者,仍然可以说是杰出的文学。到了东汉和曹魏时期,文学的气象就萎靡不振了。

自从司马氏的晋朝以来,所有文学的规范都被扫荡一空,人们认为《易经》以后的文学创作都是以剽窃、抄袭作为优秀的目标的;文学与道的关系就象被纷乱的杂草所堵塞了一样,不为人们所理解。

先生出生在大历戊申年(768),从小就失去了父亲,跟随着兄长迁徙到岭南一带。

兄长韩会去世以后,又由他的嫂子郑氏抚养长大,历尽艰辛回至故乡。

自己知道勤奋读书和写作,每天都要写上几千几百字。

到长大以后,所有的经书都通读并明白了,特别排斥佛教的典籍。史籍、子书,也都搜罗遍览,设有遗缺。

从而形成了波澜壮阔、深沉博大的文风,变化莫测象蛟龙腾空,文采蔚然象猛虎、凤凰跳跃,音调铿锵象韶乐天籁鸣响。

象太阳的光芒与白玉的皎洁一般,涵盖了各种各样的奇情幻想。

千姿百态的风貌,最终都汇聚于道德仁义的思想之中,光明洞达。

它深察万古的历史,又忧患当代的社会,想要通过文学来拯救颓败的风气,使人们知道立身处世的准则。

当时的人对于先生的文学创作开始是抱着吃惊的态度,接着又采取了嘲笑和排斥的方式。

先生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最终使人们全都响应而成为定式。真了不起啊!

先生对于文学所起的摧毁浮靡旧习,建立健康新风的功绩,与军事相比,可以说是雄伟而超越于常规的了。

长庆四年(824)冬天,先生去世。

弟子陇西李汉承蒙先生的教育最多也最亲,因此担负起了搜集先生遗文的任务,不敢有所遗漏。

搜集到了赋四篇,古体诗二百一十首,联句十一则,格律诗一百六十首,杂著六十五篇,书、启、序九十六篇,哀词、祭文三十九篇,碑志七十六篇,笔、砚、鳄鱼文三篇,表、状五十二篇;总共是七百篇左右,加上目录,合起来是四十一卷,题为《昌黎先生集》以流传于世。

另外还有注《论语》十卷,传于学者当中,《顺宗实录》五卷,列入史书当中,都没有收入这本文集中。

先生讳名愈,字退之,历官至吏部侍郎。其余的生平事迹都在唐代国史的韩愈本传中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