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秘书论小功不税书
曾子称“小功不税,则是远兄弟终无服也,而可乎?”郑玄注云:
“以情责情。”今之士人,遂引此不追服小功。小功服最多,亲则叔父之下殇,与适利之下殇,与昆弟之下殇;尊则外祖父母;常服则从祖祖父母:礼沿人情,其不可不服也明矣。
古之人行役不逾时,各相与处一国,其不追服,虽不可,犹至少;今之人男出仕,女出嫁,或千里之外,家贫讣告不及时,则是不服小功者恒多,而服小功者恒鲜矣。
君子之于骨肉,死则悲哀而为之服者,岂牵于外哉?闻其死则悲哀,岂有间于新故死哉?今特以讣告不及时,闻死出其月数,则不服,其可乎?愈常怪此。
近出吊人,见其颜色慼慼类有丧者,而其服则吉,问之,则云“小功不税”者也。礼文残缺,师道不传,不识礼之所谓不税,果不追服乎?无乃别有所指,而传注者失其宗乎?
伏惟兄道德纯明,躬行古道,如此之类,必经于心;而有所决定,不惜示及。幸甚,幸甚!
泥水马弱不敢出,不果鞠躬亲问而以书,悚息尤深。愈再拜。
【译文】
曾子说“小功不税,那么基远房兄弟最终不用穿丧服,可以吗?”郑玄注释:
“根据人情关系要求情感表达。”现在的士人,就根据这个不追加穿小功。
小功穿服的情形最多,亲人当中有叔父的下殇,嫡孙的下殇,昆弟的下殇;尊长中有外祖父母,一般的穿服有从祖父母:礼节根据人情而定,不能不穿小功也很明白了。
古代的人在外面羁留不超过一定的时间,彼此生活在一个国度里,他们不追穿丧服,虽然不可以,这样的情形毕竟还很少;现在的人,男的出外做官,女的嫁出家门,有的远在千里之外,家中贫穷讣告通知得不及时,这样不穿小功的很多,穿小功服的就很少了。
君子对于自己的骨肉,死了就悲痛哀伤并为他穿丧服,难道会因为在外面而受牵制吗?听到他的死讯就悲痛哀伤,难道会有新死、旧死的区别吗?现在专门因为讣告通知得不及时,听到死讯已经超过服丧月数就不穿丧服,可以吗?我常常为这种事感到奇怪。
前不久出门吊唁,看到丧主脸上悲哀凄切像有丧事的样子,可他穿的衣服却很鲜艳,问他,就回答说“小功不税”。
《礼记》文本残缺不全,老师之道又不流传,不懂得《礼记》所说的“不税”,真的不追穿丧服吗?莫非别有所指,而作传注的人丢失了它的本来意思?
我恭敬地认为李兄道德纯正光明,亲自力行古道,像这样的情形,一定在心中思考过;一旦有所决定,希望不吝惜给我明示。
荣幸之至,荣幸之至!
泥水马弱,不敢出门,不能够亲自登门拜问而以书信相询,心中非常惶恐不安。韩愈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