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喜亭记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琅,燔榴翳;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竢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竢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繇郴逾岭,蝯狖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曰: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遂刻石以记。
【译文】
太原人王弘中在连州的时候,同学佛之人景常、元慧交游。
有一天他跟随这两个人来到居所的后面,土丘荒山之间,登上高处眺望,发现不同一般的去处。
斩除茅草现出嘉树,拨开杂石发现清澈泉石,运走粪土,烧掉枯枝死木;再站立环顾:出者突起的样子成为小丘,陷者凹进成为低谷,低洼的地方成为池塘,缺石的地方成为洞穴;好象有鬼怪神灵异物偷偷来相会。
从此,王弘中与景常、元慧二人早晨去,晚上忘记回家,于是建造小屋子来躲避风雨寒暑。
已经建成,我请求给它取名字,小丘叫做“竢德之丘”,以前被遮蔽,现在被发现,是在等待道德;石头低谷叫做“谦受之谷”,瀑布叫做“振鹭之瀑”,低谷言德行,瀑布说外形;土谷叫做“黄金之谷”,瀑布叫做“秩秩之瀑”,土谷言外形,瀑布说德行;石洞叫做“寒居之洞”,记当时进洞的时间;池塘叫做“君子之池”,水少的时候汇集它的美丽,水满的时候溢出污物;泉水的源头叫做“天泽之泉”,从高处现出流往低处;合起来把屋子命名为“燕喜之亭”,意取《诗经》中所谓“鲁侯燕喜”的颂词。
于是这个州府的耆宿诸老,听说后相互前往观赏,:
“我们州里山水风景名甲天下,却没有可以同‘燕喜之亭’相媲美的。在燕亭西侧修建的亭园接连相属,都不能与这块地方等价值。是上天作美而在地上藏住这块地方来送给他的吗?王弘中自吏部员外郎贬官出京,依次取道所经过的地方,从蓝田县进入商洛,渡过淅水、湍水,经临汉水,登上岘首山,回望方城县;出荆门,顺岷江而下,渡过洞庭湖,上溯湘水,行经衡山脚下;过郴州,跨南岭,蝯狖居住的地方,鱼龙出没的水宫,非常深幽。瑰丽诡怪的景观,对于这些山水他应该说是听的多了,也厌倦再看。现在他建燕亭的意思好象不止在此。《左传》中:
“智者爱水,仁者爱水。”
王弘中的德行与他的爱好,可说是非常协调。
聪明而去谋划,仁爱而去居住,我知道他离开这个而广推礼仪于天朝,为期不远了。
因此刻石来记载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