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不毁乡校颂

子产不毁乡校颂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

“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于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译文】

我怀念一位古代的仁人,他是郑国的公孙侨,他依照礼法治理国家。

人们起初还不习惯他的那些治国的方法,便在乡校往来交际的时候,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

有人向子产建议,毁掉乡校就可以止住这些对他不利的言论。

子产:

“这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舆论可以成就好事。人们议论政事难道算多嘴多舌吗?只不过是说出各自的看法。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认为不好的我就避免,政令是好还是坏,我从乡校可以看出来。河流不可堵塞,舆论不可压制,堵塞下面的言路,执政者在上就听不到意见,国家就要灭亡了。”

子产终于没有毁掉乡校,不久以后,郑国由于子产政策措施的得当而安定下来。

周朝兴盛的时候,供奉老人请他们对国家政治提出意见。

等到周朝衰落的时候,朝廷派人监视批评国政的人。

周朝兴衰成败的轨迹,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

这个子产啊,是执政者的榜样。只是他没有遇到圣明的君主,他的教化方针只能在一个小国内推行。

如果遵循从乡校舆论决定政令取舍的治国方法,辅佐一统天下的明君,能够广泛地贯彻推行,就可扩展到无限广阔的地方。

唉,天下之所以不安定,是因为虽有圣明的君主却没有贤能的大臣。谁能继承子产的作风呢?我怀念子产这位古代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