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二鸟赋并序

感二鸟赋并序

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癸酉,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

“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因窃自悲。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不识干戈耒招、攻守耕获之勤;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己不敢有愧于道,其闲居思念前古当今之故,亦仅志其一二大者焉;选举于有司,与百十人偕进退,曾不得名荐书,齿下士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故为赋以自悼,且明夫遭时者,虽小善必达;不遭时者,累善无所容焉。其辞曰:

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出国门而东骛,触白日之隆景;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过潼关而坐息,窥黄流之奔猛;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惟进退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余生命之湮阨,曾二鸟之不如;汨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策名于荐书;时所好之为贤,庸有谓余之非愚!

昔殷之高宗,得良弼于宵寐;敦左右者为之先,信天同而神比。及时运之未来,或两求而莫致;虽家到而户说,只以招尤而速累。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惟得之而不能,乃鬼神之所戏;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

【译文】

贞元十一年(795)五月戊辰那一天,我东归故乡。癸酉那天从潼关出来,坐在黄河南岸歇息。

这时我刚刚离开京城长安,心中有生不逢时的感叹。恰好看到有人用笼子装着白色的乌鸦、鸜鹆向西去,边走边喝道:

“某人在某地任官,派遣使者给皇上进贡!”东来西往的行人都纷纷让路不敢正眼相看。我因此自己感到悲哀。我有幸生在天下太平无事的时代,继承了祖上的遗业,没有使用过兵器和农具,也没有经历过攻城守土、耕耘收获的辛劳。读书作文,从七岁到现在,共计二十二年,自己行事做人不敢有愧于道德,闲居的时候缅怀古往今来的大事,也只是记住了其中比较重要的十分之一二。参加政府部门的选举考试,与许多人一起求取功名,竟然没有得到列名于被推荐的行列,在朝廷谋个小官,得以仰望皇帝的光明的机会。

如今这两只鸟,只因为羽毛的特别,并不是因为有道德与智谋而担任皇帝的顾问、辅助皇帝实行教化,却反而得到了选拔荐进的机会,有如此光荣显耀的身份。

因此我写作这篇赋来抒发自己的感伤,并且说明生逢其时的人,既使只有很少的德行,也一定能够显达;生不逢时的人,既使有很多的美德,也不会被容纳。赋辞的内容是:

我将回到什么地方去啊!我要己行之后才会思量;实在没法自己生活下去了,那么哪里有饭吃我就到哪里去。

走出了京城的大门而匆匆东去,正遇上阳光之下壮阔的景观;我时不时地返顾长安,不由得潸然泪下,遥想那西去的道路是多么漫长。

我走过了潼关,坐下来歇息,看着那汹涌的黄河流水奔腾而去;感叹那两只鸟的无知无识,却正要蒙受恩宠而进入宫中。想起鸟进我退的悬殊差别,更增添了我胸中的耿耿不平。它们的心中有什么美德?

只不过是徒有其表而自命不凡。我一生的命运是那样的坎坷多艰,竟然连这两只鸟都不如;东西南北地四处奔波,整整十年没法安居;屈辱地吃一顿饱饭的日子也屈指可数,更别提列名于举荐做官了。

时下所爱好是所谓贤士,而又有哪个人会说我不愚昧呢?

从前的殷高宗武丁,在夜梦中得到了贤能的辅臣;是哪一个左右的大臣把传说推荐给皇上的呢?他确实可以和上天与神仙比高低。

在时运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即使君臣互相追求也没法沟通;即使家喻户晓地推荐和游说,也只能因之招来谴责和麻烦。大概上天生下了我,也还是对我在世间的作为寄托着希望。

我又何尝不要求能比得上古人,岂能因得不到自己的位子而总是独自惆怅?我想那些得了高位却又无能的人,大概是鬼神在故意戏弄和摆布他们;所幸我的年岁还不大,只要努力追求就总会如愿,没有必要去羡慕那些徒有虚名的一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