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积年的源流》简介
《上元积年的源流》这本书是由.王翼勋著创作的,《上元积年的源流》共有397章节
1
内容简介
这本小册子,挖掘1208年鲍浣之的开禧历计算的原文、原术、原意及1247年秦九韶的《数书九章》大衍术,剖析公元前104年邓平、落下闳的太初历,公元前7年刘歆的三...
2
自序
回想1978年,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我有幸成了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学生证上的照片,正是插队时的三十周岁纪念照,自己拍给自己看看,那种感受,只有自己知道。 ...
3
目录
目 录 内容简介 自序 第一章 不定分析 1.1 不定分析小史 1.2 史料的整理 1.3 史料的研究 1.4 历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上元积年的起源 2...
4
第一章 不定分析
不定分析问题受天象观察历法编制的刺激而诞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不定分析的史料与研究,围绕着整数对现象而展开。...
5
1.1 不定分析小史
至少4 400余年前,古代中国人开始观察天体运行。以太阳一日行一度,积累数据,形成历数,逐渐形成太阳一岁行一圈的天度圈概念。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编制太初历。...
6
1.2 史料的整理
不定分析问题源远流长,肇始于天文历法,昌明于近代数论,上下两千年,纵横欧亚大地。希腊、中国和印度等文明古国的先哲们,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不定分析史料...
7
1.3 史料的研究
观察本书目录,各章内容表面上看似杂乱,实际上分属三个系统:史料遗产,数学系统和数学史研究系统。 第一个是史料遗产。人类文明进展,尤其在古代,是相当重复而不协调的...
8
1.4 历法的研究
随着天文、数学的进步与发展,中国古代历法的历史进程可分作如下四个阶段: (1)古代,先秦两汉至南北朝。这一段历法主要以平运动计算中朔和日月五星的位置。 (2)中...
9
参考文献
[1]程贞一.黄钟大吕[M].王翼勋,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72. [2]Dickson.History of the Theory of N...
10
第二章 上元积年的起源
本章介绍上元积年的天象背景、基本要点和前辈探索的思路。...
11
2.1 上元积年
从春秋战国到秦朝时期制定的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历法,称为古六历。唯颛顼历一直用到(前104年)汉武帝改历,编制太初历止。古六历至今只存一些零星材料。黄...
12
2.2 历元
时间点(时刻)和时间长度(时期)是历法研究中两个极重要的概念。 如果能够在过去时期里,找到平朔、冬至(古六历中有用立春的)同在夜半的一天,就叫它历元。从历元这一...
13
2.3 七星连珠天象
西汉初期经济的发展和天文历法知识的积累刺激着历法改革,是推动历元概念发展的温床。 要讲上元积年的来历,我们首先介绍一个罕见的天象,叫作七星连珠。 这里所说的是发...
14
2.4 太初历历元
公元前104年,就有一次类似的五星连珠现象。元封七年十一月初一恰恰是甲子日,又恰恰交冬至节气。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汉武帝在那一年五月下令议造新历。这就是太初...
15
2.5 探索思路
1980年李文林、袁向东[2]研究指出,汉代计算上元积年,需要解一到两个相当简单的一次同余式或者一次不定方程。 例如,三统要求历元起于冬至、朔旦、甲子日夜半,同...
16
2.6 具体细节
李文林、袁向东推测,推算三统上元之关键,是“汉历太初元年……前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岁在星纪婺女六度”。假设从三统历元到太初元年的积年数为N,应是一元4617的倍...
17
参考文献
[1]秦九韶.数学九章[M].四库全书文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68-384. [2]李文林,袁向东.论汉历上元积年的计算[C]//自然科学史研...
18
第三章 筹算除法
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中,对于除法意义的探究,最为引人入胜。 整数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小学里的除法,有两种意义:一是平均...
19
3.1 传统数学的萌芽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和古代巴比伦、埃及、印度等一样,也是人类文化的发祥地。 数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根据古籍记载、考古发现...
20
3.2 筹算除法
中国传统数学利用算筹进行运算。 根据《孙子算经》,整数乘法布算三行,被乘数在上,乘数在下,“以上命下,所得之数列于中位”,而“凡除之法,与乘正异。乘得在中央,除...
21
3.3 实如法而一
筹算分数的记法启示了后续数学的发展。 《孙子算经》首次介绍筹算记数、筹算乘法和筹算除法。《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有计算乘、除、开方的数例,出现大量“四而一”“十...
22
3.4 求等数法
传统数学中,求等数术有减法和除法两种形式。...
23
3.4.1 求等数术减法形式
更相减损一词,首现于公元前1世纪《九章算术》方田章的约分术中: 约分术曰: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副置分母、子之数,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以等数约之。 以...
24
3.4.2 求等数术除法形式
现存史料上未曾见到单独的求等数术除法形式。但1208年原筹算图中,删除左列,右列上下就是传统数学的求等数除法形式。 6172608和16900递互除之,等数自然...
25
3.5 满去式
传统的余数来自减法或除法。物不知数问题用减法,称“三三数之”“五五数之”。 数学史研究中,很有必要根据文字记载中古人用语,采用满去式一词来描述中国传统不定分析知...
26
参考文献
[1]周全中.筹算的乘除[J].齐鲁珠坛,2001(1):11-12. [2]钱宝琮.中国数学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164-166. [3]司马...
27
第四章 传统数学的不定方程
传统数学的不定方程,思路独特,只宜单独讲述,故安排在此。...
28
4.1 早期的百鸡问题
《九章算术》成书于公元1世纪左右,其作者已不可考。西汉张苍、耿寿昌增补和整理时,《九章算术》已大体成形。再经历代各家增补修订,才逐渐成为现今定本。最后成书最迟在...
29
4.2 除乘消减法
1247年,秦九韶在《数书九章》治历演纪题中,叙述了不定方程的鲍浣之筹算解法。 今人相乘演积年,其术如调日法,求朔余朔率,立斗分岁余,求气骨朔骨闰骨,及衍等数约...
30
4.3 大衍求一与递增递减
一般认为,要到19世纪晚清时,宋元数学复兴后,才有把不定方程和求一术(一次同余式解法)结合起来的讨论[1]。 李锐最先在《日法朔余强弱考》(1799年)中,把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