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4 内算数例

14.3.4 内算数例

解释下面这个场景之前,我们先要弄懂筮人和揲者的关系。

实施“令筮人以二二揲之”仪式时,筮人是主持,“令揲者不得知”。揲者为求凶吉。

揲者分49,把左手之策交与筮人,此时的揲者并不知道左手具体数据33。“筮人以二二揲之”,进行四揲操作,却对33之数心知肚明。

有趣的是,揲者辛辛苦苦,利用繁复的大衍总数术,返算出57,满衍母12去之,得最小正整数解9。而筮人用简单方法,乃至心算,称为内算,直接计算出最小正整数解9。

凡占卦“出于无为,必令揲者不得知”,正显示占卦神秘的色彩。秦九韶设计的操作,需要体现周而复始思想,数值要与阴阳象数图相对应,这就是第一句的点睛之笔。“凡揲蓍求一爻之数,欲得一二三四。”

置右手不评,“只用左手之数”揲蓍,是秦九韶揭示内算,大胆革新的举措。由此,也就必然突破程朱理学的通用解释,自行寻找合适的数值,自行与周易挂钩,自行构思新的术语。例如,对“挂一以象三”,秦九韶置“象三”一说不顾,改以揲一的余数“挂一”。后面的“三才衍法”也是如此。

凡揲蓍求一爻之数,欲得一二三四,出于无为,必令揲者不得知,故以四十九蓍,分之为二,只用左手之数。假令左手分得三十三,自一一揲之,必奇一,故不繁揲,乃径挂一,故易曰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次后又令筮人以二二揲之,其三十三,亦奇一,故归奇于扐,又令之以三三揲之,其三十三,必奇三,故又归奇于扐,又令之以四四揲之,又奇一,亦归奇于扐,与前挂一,并三度揲,通有四扐,乃得一一三一。其挂一者,乘用数图左上用数一十二,其二揲扐一者,乘左副用数二十四,其三揲扐三者,乘左次用数四,得一十二,其四揲一者,乘左下用数九。挂一,得一十二,扐一,得二十四,扐三,得一十二,又扐一,得九,并为总数。并此四总得五十七,不问所握几何,乃满衍母一十二去之,得不满者九[或使知其所握三十三,亦满衍母去之,亦只得九数]。

以特定数值33为例,以1,2,3,4揲卦,求余数,可用一次同余式组表示:

N≡1(mod 1)≡1(mod 2)≡3(mod 3)≡1(mod 4)。

所谓“不问所握几何”,是利用上面的调用数,返求总数57。57只是其一个特解,满衍母12去之,得不满者9才是最小正整数解。

注文所谓“知其所握”33,满衍母12,最小正整数解9。利用一次同余式组表示:

N≡9(mod 12)。

今天的人们知道,可以根据商数和余数解出原数33,但不一定是最小正整数解。

传统数术内算、外算,历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10-11]。内算外算之说,源于《数书九章·序》。序言说:“今数术之书尚三十余家,天象、历度谓之缀术,太乙、壬、甲谓之三式,皆曰内算,言其秘也。九章[注:《九章算术》]所载,即周官九数,系于方圆者为叀术,皆曰外算,对内而言也。其用相通,不可歧二。”

数术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之一是《周易》。《数书九章·序》述大衍第一说:

昆仑旁礴,道本虚一。圣有大衍,微寓于《易》。奇余取策,群数皆捐。衍而究之,探隐知原。数术之传,以实爲体。其书《九章》,唯兹弗纪。历家虽用,用而不知。小试经世,姑推所爲。述大衍第一。

“圣有大衍,微寓于易,……数术之传,以实为体。其书九章,唯兹弗纪”一句,秦九韶认为自己的大衍总数术为最重要的数术创新。“所谓通神明,顺性命,固肤末于见,若其小者,窃尝设为问答以拟于用”,秦九韶从数理上掌握了可能与占卦相关的内算奥秘,大胆设计了蓍卦发微题。

顺便说说,关于“或使知其所握三十三”有几种说法。宋景昌札记,“馆本三十七作五十七。案:当作三十三。”宜稼本“五十七”作“三十七”。

馆本把“知其所握”理解成握总数,作57。宋景昌理解成握原数33。我们以为,“亦”字前后,含义应当类似。注文“或使知其所握”所指之数,应与草算“不问所握几何”对仗。因此,所握延续“假令左手分得三十三”,不会是五十七。

我们赞成宋景昌所说,应作三十三,并径自改正。

算草得出所求率9后,说:

以为实,用三才衍法约之,得三,乃画少阳单爻[或不满得八得七为实,皆命为三],他皆仿此。术意谓揲二揲三揲四者,凡三度,复以三十三从头数揲之。故曰三变而成爻,既卦有六爻,必一十八变,故曰,十有八变而成卦。

术文更是一般性概括:

满衍母去之,不满为所求数,以为实。易以三才为衍法,以法除实,所得为象数,如实有余,或一或二,皆命作一,同为象数。其象数得一,为老阳;得二,为少阴;得三,为少阳;得四,为老阴。得老阳画重爻,得少阴画拆爻,得少阳画单爻,得老阴画交爻。凡六画,乃成卦。

要体现周而复始思想,秦九韶必须“终此四者为爻”,回到阴阳象数图,以所定1,2,3,4对应老阳、少阴、少阳、老阴,确定相应的重爻、拆爻、单爻、交爻,讲究卦。

余数有12个:1,2,3,4,5,6,7,8,9,10,11,12,只有以3为法,才能分成四组。如同衍数、用数之类挂靠周易的术语一样,秦九韶构造了值为3的“三才衍法”。

算草沿承原假设数33,得所求率9,除以三才衍法3,得象数三。这是对应于少阳单爻的标号为象数3的一组。注文说小于9的8和7,皆命为3,指的是象数三这一组。

到术文中,作一般性陈述时,换了一种说法。所求数有12个,其中只有3,6,9,12能整除3,象数分别为一、二、三、四,对应四种爻。不整除的,余数或1或2,“皆命作一”,指配属相关的同一个象数。正是算草数例中对8,7而言,除以3的余数或1或2,则与9同一个象数三。

周易术语中,确有三才之说:一说是以八卦之初画、中画、上画分别象征地、人、天,谓之三才。《周易·系辞下》有:“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另一说是以重卦六爻位序两两并列,以初爻、二爻象征地,三爻、四爻象征人,五爻、上爻象征天,合天、地、人,谓之三才。

这样说来,术文中所谓“易以三才為衍法”,只是假托。

“术意谓揲二揲三揲四者,凡三度,复以三十三从头数揲之。故曰三变而成爻。”指“径挂一”,不算。“二二揲之”,一度;“三三揲之”,二度;“四四揲之”,三度。凡三度,又称共三变。这是从揲数角度说的。算图14注文中,从余数角度说过,“左行三扐,谓之三变”。这是完全吻合的。

既卦有六爻,必一十八变,故曰,十有八变而成卦[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