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2 日、月、岁长度
《宋史·律历十七》载:开禧上元甲子,至开禧三年丁卯,岁积7848183,日法16900,岁率6172608,朔率499067,纪率1014000,刻分法84.5。
1 日法、刻分法、时辰
每日零时(子正)到次日零时为一日,用调日法调成16900份,故有日法16900。
一日还有不同的分法,以适应不同的场合。
实测时,可以把一日分为100刻,称刻分法。
我国在周以前,就使用把一天均匀分为百刻的计时制。据《史记》所载史料估计,齐景公(公元前547—490)时已经可计量到一刻的精确度[16]。
把一日分成十二个时辰,可以用地支表示。
(1)子;(2)丑;(3)寅;(4)卯;(5)辰;(6)巳;(7)午;(8)未;(9)申;(10)酉;(11)戌;(12)亥。
每个时辰为现在的2小时。每个时辰的开始点称初,正中点称正,终止点称末。
一日之始并不是子初,而是子正,即今24:00或0:00。
其余时辰可依此类推。申时辰从下午3:00点到5:00,申正为下午4:00。未正为下午2:00。于是,申末和酉初是同一个时间点。
2 岁与年
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使人们形成了“年”的概念。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以春天为年的开始和结束。一年是12个月左右,不包括闰年。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称:“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说到时间间隔,年和岁都是365.2422日,在这个意义上,说一年与说一岁是一回事。从起算点考虑,历法中的“年”和“岁”是不同的概念:“年”的概念与月亮周期有关,年的第一个月为正月,年首为正月初一;“岁”与节气相关,宋时,岁的起算时刻是冬至。
中国古代,以每年岁首冬至(上一年十一月中)到次年岁首冬至(本年十一月中)为一岁。
开禧历调算实测数据,得一岁长日,用日法化为假分数,其分子6172608称岁率。岁率在日以下的部分4108,称为斗分。
3 朔望月
每月朔旦到次月朔旦为一朔望月。
观测结果表明,朔望月的长度并不固定,有时长达29天19小时多,有时仅为29天6小时4分多,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
开禧历取平均值,用日法化为假分数,其分子499067称为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