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序

回想1978年,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我有幸成了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学生证上的照片,正是插队时的三十周岁纪念照,自己拍给自己看看,那种感受,只有自己知道。

一进大学,我就扑进图书馆书的海洋中,恣意游泳。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书中“中国剩余定理”一文吸引了我。

承蒙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王渝生先生、刘钝先生的帮助和苏州大学业师钱克仁先生的鼓励,我走上了上元积年研究的崎岖之路。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相关史料,一点点收集,一步步爬行,一次次碰壁,鼻青脸肿。望着啃不动的手稿,又不忍放弃,自感身为中华儿女,奋力研究是一份担当。总算天不绝人,或三年,或五年,又有点机会,看出点门道,于是欣喜若狂,重捡弃稿。

写这个序,首先要感谢的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李文林先生。

那是1984年吧,李先生领我走进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用他的借书证借出高斯《算术研究》英文本,让我复印。那些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直到今天才知道,破解中国上元积年原理的钥匙,正是高斯描述的整数对现象。

2011年7月18日,李先生又来信,给我极大的鼓励:

来电早收,纸质稿今天也收到了。感谢您不懈的工作和有意义的贡献。

还要感谢著名数论家潘承彪先生。

1996年6月10日,潘先生给我来信,为我指明了奋斗的目标和具体措施:

王老师:

您好!寄来的大作及信均收到,谢谢。虽然我对数学史不懂,但我觉得您的计划很有意义。能写一本总结古今中外关于一次同余式的理论、应用的书,把历史考证清楚,并用现代语言介绍给读者,这是很需要的。关于这方面的中外文献有不少。我们的教材不能算现在介绍这一理论的主要书。祝您成功。

好!

潘承彪

6.10

小册子初成,书名叫什么呢?就叫《上元积年的源流》吧。书中资料内容,涉及西方的来自二手、三手资料,涉及印度的来自三手,甚至四手资料。但传统史料方面的研究,占篇幅六七成内容,绝对是一手资料。所引用前辈、同行们丰硕精辟的成果,所有二手、三手资料,均一一详细注明出处,以示诚恳的感谢。

但仍感到史料残缺,分析不透,漏洞百出,愧对先人。不过,还是坚信,或十年,或百年,总会有人重新加以深入研究的,因为研究传统天文历法、数学是中华儿女的责任。

王翼勋

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202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