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2 岁星纪年
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各以诸侯即位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00年这一年,在一地称周平王元年,到了另一地,称秦襄公八年。这会造成人们交往诸多不便。
木星视运行一周天约12年。古人把周天划分成12个特定星空区域,称十二星次,简称次,取名星纪、玄枵(xiāo)、娵(jū)訾(诹zōu訾)、降娄、大梁、实沈(chén)、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木星所在星次可以纪年,故称岁星。
十二星次以星纪为起始。星纪,十二星次之一。与十二辰相配为丑,与二十八宿相配为斗、牛、女三宿。《尔雅》所载标志星为斗、牛。《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杜预注:“岁,岁星也,星纪在丑,斗牛之次,玄枵在子,虚危之次。”
三统历说:“斗纲之端连贯营室,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这个“星纪,初斗十二度,大雪。中牵牛初,冬至。于夏为十一月,商为十二月,周为正月。终于婺女七度。”星纪共30度。三统历岁术说:“数从星纪起,算尽之外,则所在次也。”
一岁一星次的岁星纪年,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左传》《国语》等书中,常常见到“岁在星纪”“岁在鹑火”等字样。
古人以日出时岁星现于东方地平线,作为岁星与太阳的视相交。改用我们熟悉的数学语言,称之为双交点。
认定双交点在星空背景上所处的点为背景点。背景点与双交点组成三交点。
那么,双交点界定太阳与岁星的会合周期,三交点界定太阳、岁星与背景点的大周。
日出时岁星现于东方地平线,假定背景点处于星纪的斗十二度。一个会合周期后,,第二个双交点位于日出之后
日(此时为日出后,约4.9小时,时近中午),岁星为阳光所盖。要到11个会合周期后,
,三交点才回到星纪的斗十二度,在日出时岁星重现于东方地平线。
这个周期,三统历称为小周,是大周中特定的最小值。
天象观测呼唤数学,推动数学;反过来,数学进步又深化了人们对天象的认识。
我们可以借用熟悉的时针、分针钟面,来解释岁星12岁一周天。
先讲三交点。分针、时针处钟面零点,形成的是三交点。
分针在钟面上转1圈,表示1小时,相当于恒星周期。
这1圈分成12格,时针转1格,表示1小时。
12小时中,时针只行1圈,分针行了12圈,超越时针12-1=11次。11个相交点把12小时隔成11段。每段长小时,相当于会合周期。
时钟模型清晰地解释了岁星12岁相交11次的会合周期和恒星周期。
假定四分历下12年岁星行12次,即一周天。144年行144次,12个周天。
12年中,太阳12圈,岁星1圈。圈数之差11,12年11个交点,分成11个会合周期。12个岁实除以11个会合周期,就是会合周期长度。根据四分历岁实日,平摊得一会合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