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3 冬至要点
嘉泰甲子岁气骨,从其前甲子日夜半到冬至至点之间的数据,是开禧历与现实世界生活的结合点,是推演上元积年的基础。
年岁之首冬至有两个要素。
一是岁实。回归年长度的推求,可以通过天度圈概念,平均求得,相对容易。
公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422日。在秦九韶那个时代,开禧历日,前有会元历岁实365.24372093日、统天历岁实365.2425日,再后有授时历岁实365.2425日。
二是冬至时刻点。冬至在战国时期以前称作“日南至”,这一天太阳在南天最低的位置,日影最长。冬至时刻表示为甲子日夜半之后的某时某刻某分。
开禧历“本历上课所用嘉泰甲子岁气骨”,为“一十一日四十四刻六十一分五十四秒”。
一旦岁实略有大小,或冬至点有偏,建立起来的历法必然与天象不符。整部历法的各种数据,纵然能在短期内反映天体运行情况,也无法上推过去、下算将来。换句话说,这部历法的行用期限就不会长久。
可见,天道指符合天象的近期编历岁岁首冬至的气骨值,是所立历法符合天象的关键。
推气治历题第一句话“问太史测验天道”,言简意赅。《数书九章·序》中,秦九韶更把话说得很重:“历久则疏,性智能革,不寻天道,模袭何益。”
只有准确测定冬至时刻,才能准确地预报季节。用土圭简单地观测日影的变化,既不能定出准确的冬至日期(可能有一二日的误差),也不能得出冬至点在一天中的确切时刻。为了弥补土圭观测的缺点,古人尽量利用相隔多年的冬至日观测记录,减少观测误差带来的误差。
西汉以后,人们就已经习惯使用八尺高表来测定冬至的日期。但是,仍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于是人们曾想过好多改进的方法。
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429—500),首先改进观测技术。冬至前后的影长变化不太明显,只能得到冬至发生的日期;冬至时刻并不正好在日中,难以准确测定一天中什么时刻才是冬至。祖冲之想出一个新方法:不直接观测冬至那天日影的长度,而是观测冬至前后二十三、四日的日影长度,再取它们的平均值,以推求冬至发生的日期和时刻。由于离冬至日较远,日影的变化明显快些,有助于提高冬至时刻的测定精度。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的岁实取三六五点二四二八日,这在当时来说是很精密的,只有到了南宋以后的几个历法,才能达到或超过他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