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3 终而率之算法
2025年09月26日
16.6.3 终而率之算法
岁星与太阳每经6136091496岁重合5621200000次。这个大周分子分母数值太大,不适合编制历法,需要简化。这种需求催生了密近简化算法。
我们采用序列值计算表,计算6136091496和5621200000如下(表16.4):
表16.4 6136091496与5621200000序列值计算表
续表
刘歆发现,1728是12的144倍,与《周易·系辞》的“坤之策百四十有四”相符。在纪母中,明确坤(巛,坤字古体)策144:“木金相乘为十二,是为岁星小周。小周乘巛策,为千七百二十八,是为岁星岁数。”
1728岁1583见,密近于6136091496岁5621200000见,数值相差0.00000007。分子、分母简化成四位,有利于历法编排。我们称之为密近简化算法。
从古代相传的岁星12年11见,通过相约算法得到6136091496岁5621200000见,最后用密近简化算法调出1728年1583见,都是岁星大周,都由三交点所界定,都是日出时岁星现于东方地平线上某背景点此天象的再次出现。
尽管从现代数学的严格观点看,密近简化算法前后的两个三交点,还是有所偏移的。
三统历假托黄钟,附会易著,玄妙其词,宗旨是宣扬皇权神授,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刘歆刻意凑合岁星岁数,挂靠周易“乾坤之策”。这个荒诞之举,竟成了现今人们不可或缺的史料,证明公元交替时期历法家流行着一种密近简化算法。
一般地说,同一序列中较大的值,除非刻意凑合,不可能是较小值的倍数。刘歆要找出“木金相乘为十二,是为岁星小周。小周乘巛(坤字古体)策,为千七百二十八,是为岁星岁数”。只有刻意放弃,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