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巴歇的转换公式解法
狄克逊《数论史》提供了早期学者巴歇对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奇妙解法。
巴歇(Bachet,Claude-Gaspar,1581—1638),法国数学家,生于法国布雷斯地区布尔格,卒于布尔格,曾在帕多瓦等地学习,其后任教于米兰或科莫的教会学校。他是数学游戏的先驱之一,对数学、历史、诗歌等富有创见,被誉为17世纪最有才华的人。
1621年,巴歇把丢番图《算术》的希腊文本译成拉丁文出版,其中还补充了自己对数论和丢番图分析的研究成果[3]。这部著作对费马影响很大,为费马创立费马大定理奠定了基础。他于1635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成员。
1 原文
巴歇第一个提出,不定方程Ax=By+J的解依赖于Ax=By+1的解。这里A和B是任何互素的整数。引文第一句就强调了解的依赖性。
如果A和B是任何互素的整数,我们能够找到A的最小整倍数,它比B多已知整数J。[即,要解Ax=By+J],只要解出Ax=By+1就可以了。
1624年的论文,现在只留下一个具体的算例[4]:67x=60y+1。
两系数67和60,辗转相除,得到四个带余除法,余数分别是7,4,3和1。对最后一个带余除法4=3×1+1,常数为1。巴歇设计了一个转换公式:“a=mb+1,那么ab+l-a是b的最小倍数,比a的倍数多1”,得到3×3=2×4+1。以此为基础,从辗转相除式中,反向消去余数3,4,7,要避免负数。
狄克逊《数论史》[5]是这样介绍的:
如果A和B是任何互素的整数,我们能够找到A的最小整倍数,它比B多已知整数J。[即,要解Ax=By+J],只要解出Ax=By+1就可以了。巴歇1624年文章18—24页给出证明。足以解出Ax=By+1。巴歇原先对18个量分别标记字母的叙述法,较难记住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对他的处理,得到一个明确的印象。因此,我们这里利用他的数字例子A=67,B=60,采取比较明确的叙述形式。从较大数A中尽可能多次地减去较小数B,得数C。如果C=1,A本身就是比B的倍数多1的A所需要的倍数。下一步,令C>1,从B中减去足够多次,直至得到余数1。
(1)
从最后一个式子中,根据“如果a=mb+1,那么ab+l-a是b的最小倍数,比a的倍数多1”的法则,我们得到
(2) 3×3=2×4+1。
用(2)中第一个系数3乘上(1)的第三个式子,并利用(2)消去项3×3,我们得到
(3) 3×7=5×4+1。
用(3)中系数5乘上(1)的第二个式子,并利用(3)消去项5×4,我们得到
(4) 43×7=5×60+1。
最后,用(4)中系数43乘上(1)的第一个式子,并利用(4)消去项43×7,我们得到
(5) 43×67=48×60+1,
使得最小的x是43,而相应的y是48。
巴歇导致(1)诸式的第一步,是求A,B最大公约数的欧几里得算法。他的下一步是,分别从(1)诸式中消去3,4,7的项,采取了一种保证不出现负值的特殊方式。
在辗转相除式和不定方程这两种不同结构之间,巴歇设立了进行过渡的转换公式:“如果a=mb+1,那么ab+l-a是b的最小倍数,比a的倍数多1”。
我们整理成表(表8.1),辗转相除法从(1a)编到(1d)。回代四个式子编成(2)到(5)。
表8.1 巴歇辗转相除与回代释意
互素整数对67和60辗转相除,得到有自然余数1的(1d):4(a或r2)=3(b或r3)×1+1,即记作a=mb+1。
要保证1,再保证含有被除数4(a或r2)和除数3(b或r3),记作s×3=t×4+l,即s×b=t×a+l。这就是回代式(2)。
巴歇的巧妙在于取a,b构成ab+l-a。计算ab+l-a=r2r3+1-r2=4×3-4+1=9。这个9扣去1得8,是a(r2)(4)的2倍,这个9又是b(r3)(3)的3倍,即s×3=t×4+l。于是有3×3=2×4+1,成为右列的式(2)。有3×3=2×4+1。
于是归纳成:取s和t为整数,采用不定方程组形式sb=ta+l,有:
如果a=mb+1,那么ab+l-a=sb=ta+l。
再找式(3)。要保证1,再保证含有被除数7和除数4。导出不定方程:式(3)3×7=5×4+1。
循此思路,找出式(4)43×7=5×60+1和式(5)43×67=48×60+1。
把式(5)与原不定方程67x=60y+1比较,知:待定系数得x=43,y=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