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3 《数书九章》的命运
比秦九韶稍后的宋元大数学家杨辉、朱世杰,都没有提到《数书九章》。
宋元文献中,只有陈振孙和周密两条相关的记载,所提两个书名有一字之差。陈振孙(约1190—1249)在《直斋书录解题》中提到“《数术大略》九卷”,“鲁郡秦九韶道古撰”。周密(1232—1308)《癸辛杂识续集》说,“秦九韶字道古,……或以历学荐于朝,得对。有奏稿及所述《数学大略》”。
《数书九章》[5]内容艰深,大衍术言简意赅,元、明两代的学者都没有研究过这本书。
秦九韶深邃的数学思想,远远走在同时代人的前列,只可惜走得太远了。他的著作当时没有出版,原稿又已失传,原貌如何不得而知,连书名都不确切。《数书九章》这个书名是晚至明代末年(约1400年)才出现的。
永乐元年到六年(1403—1408),明政府编纂《永乐大典》,收录秦九韶的书,称作《数学九章》[6]。十八卷本的出现年代目前尚未弄清,大约是在元代,最晚不会超过明初。
王应遴(1545—1620)从《永乐大典》文渊阁本中录得秦九韶著作。公元1616年,赵倚美(1563—1624)借得相关抄本,再转录一份。王抄本后来不见记载。赵抄本影响很大,直到清中期《永乐大典》本发掘出来后,还起着重要作用。
清代乾隆年间编修的《四库全书》(1773—1787)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数学九章》十八卷,卷数复为九卷。
到乾隆中期,考据学风兴起,出现复古思潮,学者大都埋头于古代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研究。
戴震(1724—1777)从《永乐大典》辑出《数学九章》十八卷,改为九卷,即所谓“馆本”。戴震的学生孔广森(1752—1786)最早加以研究。
李潢(1746—1812)也藏有《数学九章》。张敦仁(1754—1834)先从李潢处借得明代赵倚美的《数书九章》抄本,焦循(1763—1820)又自《四库全书》录得其中大衍类两卷,二人与李锐[7](1768—1817)共同研究。张敦仁写成《求一算术》,焦循写成《大衍求一释》。
后来,又有骆腾凤(1770—1842)的《艺游录》(1815),以求一术解百鸡问题;时曰醇(1807—1880)的《求一术指》(1861),阐释复乘求定之理,彻底解决了非两两互素模的化约问题;黄宗宪(生卒年不详)的《求一术通解》(1874),提出了素因数分解求定数法和反乘率新术。时曰醇、黄宗宪认识到定数组可能不唯一。他们都对一次同余式理论和算法作出了进一步的贡献。
《数学九章》收入到《四库全书》,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但经过半个世纪以上才被单独刊刻出版。毛岳生(1790—1831)、宋景昌和郁松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元和沈钦裴曾得赵抄本于张敦仁家,订讹补脱,历有年所,以老病未卒业。其弟子宋景昌在李锐、毛岳生、沈钦裴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校勘,于1842年刻成宜稼堂《数书九章》18卷(共9章,每章分上下两卷),并附所撰《数书九章札记》四卷。这是第一次刊印出版。
邹安鬯(1882—1916)又对《宜稼堂丛书》本校勘。“尝以郁(松年)刻秦道古《数书九章》谬讹错出,演算不易,故用力尤勤,而辩正为多,有沈(钦裴)、李(锐)、毛(岳生)诸家所未及者,窃拟编次其说,为《数书校议》一册。”光绪间,刘铎把邹校本《数书九章》连同宋景昌《数书九章札记》,收入所编石印《古今算学丛书》中,是为第二次刊印出版。
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丛书集成初编》和《国学基本丛书》中,都收入宜稼堂本《数书九章》。台湾地区的全套《四库全书》影印版也印出《数学九章》,增加了新的本子。
于是,我们今天看到两种版本稍微不同的秦九韶著作:一种叫《数学九章》九卷,是《四库全书》的系统;另一种叫《数书九章》,是赵倚美本的系统。李迪的提法为“目前存世的本子大体可分为三大系统”,他认为《永乐大典》本的《数学九章》十八卷当自成一个系统。